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儒学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建设会议述评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12-13 00:00于哲学网发表

 

 



      2007年11月30日-12月1日,儒学与21世纪中国文化建设学术会议在北京语言大学举行。会议由北京语言大学主办,国学网协办。来自全国各高校以及研究机构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开幕式由北京语言大学方铭教授主持,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韩经太、中共中央编译局副秘书长杨金海分别致辞并讲话。会议围绕儒学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建设的多方面问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多次与分组发言讨论。著名学者曾繁仁、周桂钿、葛荣晋、许树安进行了主题发言。学者们围绕此次大会的主题“儒学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此次会议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关于儒学现代性的深入挖掘

      对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所蕴含的现代性价值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是本次会议的热点之一。周桂钿先生认为民本主义是中国儒家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其主要内容为“善为众主,而非简单的少数服从多数,发展成现代的人民代表制度,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形式”它可以照顾弱势群体,保护少数,更具合理性。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是民主的实质内容,西方民主选举是形式,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将是最好的民主制度。葛荣晋先生则针对孔子论仁及其所蕴含的现代价值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他认为“爱人”是孔子对“仁”的狭义性的说明,是他对“仁”的最本质内涵的规定。由“仁”的这一本质内涵向外拓展,可以引申出人的许多美德,其内涵极为丰富。孔子以“仁”为核心建构的道德范畴体系,既包括有人的认知心理、语言仪表、道德感情、行为动机等主观因素,也包含有人的道德行为的客观因素,从不同方面反映着“仁”的丰富的社会内容。而在“仁”的外延上,孔子在《论语》中内在地蕴含有“自爱”、“亲亲”、“仁民”、“爱物”四个层次。这里不仅有人类之爱,也有宇宙之爱,含有社会伦理,也含有生态伦理。它是一个由己及人,由人及物、由近及远的推展过程。先生认为孔子所谓“仁爱”,在阶级社会里,虽具有抽象的、空想的性质,但它所蕴含的崇尚仁道,追求博爱的人道主义思想,并由它在中国历史上所铸造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志士仁人,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最具闪光的民族之魂。同时,它所包含的民本主义,也是现代人用以构建中国式民主的重要文化资源。

      周秉高先生认为儒家学说注重实践,儒家历来崇礼,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个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路。儒家学派极少空洞抽象的说教,大量的是直接设立各种制度、规范,然后叫人实行。儒家礼教注重实践这个优良传统在今天具有重要的迫切的借鉴价值。黄卓越教授则从儒学在多元主义框架下的路径探索、差异政治对儒学的挑战与回馈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儒学与后现代之间的关系。黄震云、马宗昌教授则认为玄学是我国的国学,经学是中国文化的原典,是国学产生的根基,也是国学的主要内容,儒学是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都仍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借鉴意义。在西学和中学(也就是玄学)并存的我们的时代,玄学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对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社会发展应该说具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与价值意义,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民族团结、艰苦创业、中华文明一体化思想。2、爱国主义思想。3、富国强民思想。4、和谐社会的伟大理想,天下归仁的大一统思想。5、为政以德理礼法并施的政治思想、举贤授能的人才思想。6、以人为本、经世致用的人文思想。7、有教无类、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8、义利统一的价值思想、尊礼尚施的唯物思想。9、适应变革的发展思想、制天命用之的科学思想。10、真善美和谐的美学思想。

      二、 关于历史上儒学代表人物的思想研究

      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统中重要学者的思想内涵的探析成为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赵敏俐教授认为孔子思想中的核心观念是由三代以来的中华民族思想中承继发展而来,其思想核心“仁”直指人本性中最核心的东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与封建文化既有相统一之处,又在许多方面相互对立。因此对于二者,我们必须区别对待。以“仁”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孔子学说,它不仅具有伦理的意义,而且具有哲学的意义。它是人的伦理道德原则(人道主义)的最终根据,人类社会政治原则的最终根据,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最终根据。董运庭教授认为,当下我们解读孔子以及儒学,应当“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从历史上和事实上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初的和最简单的关系出发”。廓清不同历史阶段从不同立场对孔子及儒学进行解读所造成的迷雾。黄震云教授认为孔子作为儒家学者的创立者,学术界长期以来将其儒家思想作为性向代表,相对而言对孔子的法治思想有所误解与估价不足。而事实上,孔子的司法实践和法制思想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的,也是根本的组成部分。早期的孔子的思想以法为主,后期的孔子思想主张以道德为主,法以济礼。法制思想始终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作武教授则从孔子杀少正卯一事出发,将其作为认识中国传统政治奥秘的视角,以期解开我国的政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些谜团。

      廖群教授则从郭店楚简一系列新出材料入手,对孟子以及“思孟学统”之学统关联进行了阐析,她认为子思一系著作的发现,证明了古代关于子思著述的说法确有其据,这就使孟子思想的宗属及特征研究、从孔子到孟子的源流研究有了翔实而确定的资料依据。从楚简《五行》、《性自命出》等篇到孟子思想中的“四端说”、“性善说”,其学统传承之脉络宛然可寻。这无疑使我们对孟子思想及儒家学统传承的研究更进一步。

      三、 对于儒家经典的进一步解读
      
      儒家经典作为儒家思想的载体,对其的正确解读是我们全面认识与更好地继承发展儒家思想所必需的首要任务。方铭教授对《剧秦美新》一书之真伪和思想内涵进行了考辩与分析,肯定了《剧秦美新》的真实性与思想的进步性。 从历史的发展的立场来看,扬雄作《剧秦美新》,正说明早期儒家思想家继承孔子、孟轲圣人革命、诛一独夫、贵戚之卿可以推翻昏君之意见,在君臣观念和社会革命立场上表现出进步性和民主性的体现。由此可见,《剧秦美新》不是扬雄一生之污点,而是他进步思想的体现。

      姚小鸥教授对《曹风•鸤鸠》篇之诗旨进行了辨析,认为篇中着重谈了这位国君服饰端正,隐含了极为重要的文化意义,在古人的观念中,仪容不但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关,而且对国家的治乱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不能等闲视之。国君、贵族、应该重视仪容举止,为民之表,做百姓的榜样。既然古人认为作为领袖一定要重视仪表的端正,“表若不正,民心将移乃难亲”,所以《鸤鸠》篇中这位国君“其仪不忒”、“其仪一兮”是说其仪容没有差错,这是其外美和内美的结合,是符合道德要求的良好的领导人,得到国人和百姓的认可和拥护,才是值得赞美的。《鸤鸠》一篇不但表达了对良好领袖的称颂,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礼乐文化的规范和要求,对我们认识先秦时期人们的思想文化有一定作用。周延良教授则对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讼不已的《诗经》中的“二南”问题作出了探讨,对学术史上关于“二南”究属义理的集合或为声律乐体之标别的各种说法进行了基本的考察与评述,有助于我们理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学术发展脉络。

      廖名春教授对于一向认为没有逻辑关联的《论语》首章“学而”的首句进行了解析。认为“学而”章三句是义理连贯的整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说学了立论而即是实习获得新知,是最令人愉悦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是说其新知为人们普遍接受,令人快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说别人不了解其新知,作为君子也不应该怨恨。因为寻求“新知”是为了修身,乃“为己”之学,而非“为人”。 之所以将“学而”编辑放置在《论语》的开篇,是编者倾向于儒家中的“内圣”之学的结果。这样,是指定义了《论语》与孔子之学的性质,确立了“内圣”一派在儒学诸派中的正统地位。由此而见,读懂“学而”章,透过其表层义把握其深层含义,对于孔子思想和早期儒学的研究,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此外还有多位教授从不同方面对于儒学的内涵作了深入的探讨。李庆本教授的有关原始儒学与中国古典美学原则的确立的发言,张耀南教授对中国哲学中“大人视野”的三个维度的探讨等都从不同方面深化与拓宽了我们对于儒家思想的认识。总体而言,本次大会从不同角度对儒学与现代中国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