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鲁迅与书法”引出的探讨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7-11-23 00:00于哲学网发表

 

 



      10月31日,“鲁迅与书法”学术研讨会在进贤县举行。30多位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书法家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

      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出生于绍兴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时就读于私塾,开始了书法的基础训练,并由此培养了他对书法的兴趣,他长期进行着碑拓的收藏、研究、整理与抄录,在锤炼书法技法的同时,也熏陶了鉴赏眼光,从而使他的书法水平达到了很高的造诣。长期以来,因其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和思想界的崇高地位,掩盖了他在书法艺术方面的成就,各界对他在书法艺术方面的造诣缺乏应有的研讨。为此,鲁迅博物馆和中国鲁迅研究会在国内学术界首次发起对鲁迅书法艺术进行学术研讨的活动。与会者就鲁迅是不是书法家,鲁迅书法的特色,以及鲁迅长期大量地收藏、研究、抄录碑拓对其书法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随性书写的杰出代表

      对于鲁迅是否是书法家,专家们提出了迥然不同的意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玉石说,从学术上讲,鲁迅不是书法家,因其法度还未达到应有的高度,而且其作品大多是作为文学作品的载体随意书写、无意为之的,但其作品可能比纯粹书法家有意创作的作品更有传世的作用。他是个人随性书写的杰出代表,他的书法,风骨蕴藏于雍容之中,收放、粗细等对比关系强烈却复归恬然之境,可反复赏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张恩和认为,写字和书法是两回事,会写字不一定是书法家,现在很多时候书法家的头衔有时与地位、身份联系得太紧密,因而有人字还没写好却可号称书法家到处卖字,书法家的称号贬值得严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给鲁迅头上加上书法家的头衔没有必要,没有书法家的头衔丝毫无损鲁迅的形象。

      《书法导报》编辑孟会祥则认为,鲁迅是书法家。真正的书法家是崇高的,是不容易的,是要花相当精力的。把他从文学家、思想家中分离出来考察,有助于深刻认识其在书法上的造诣。鲁迅读私塾时就是美术爱好者,后来又收碑拓、刻像,倡导木刻。他从小就有艺术天分,故在长期抄碑中会留意书法的美感,其对书法有很高的鉴赏力,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肯定会有意识地追求书法美。鲁迅的书法厚重、简练、率意、高雅、遒美,又团练和气,他的审美倾向是健康的,恢宏大气的,生机勃发的。

      简淡古雅的鲜明个性

      鲁迅书法的特色是什么?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涛认为,鲁迅的字结体收得很紧,但却有放松、流畅的一面。有些书家的字放大后效果不好,鲁迅的字可以放大,因为他的字有宽博、厚实的特点,行书中带有隶书和篆书的意味,隶书意味已很好地化进去了,参以篆书的写法还不太成熟。他的字是传统文人字,是在长期日常书写和抄书经历中不断根据自己的欣赏喜好形成的,与苏轼、王羲之相类,与黄庭坚刻意要成为书家不一样。

      据绍兴鲁迅纪念馆馆长钱小良的研究,鲁迅的书法皆为小幅作品,大多是与学问联系在一起的。民国时期碑的兴起对他的书法影响深远。他的字是为生活实用而作,不是为书法而书法,因此无山谷之长枪大戟,无王铎之开张缠绕,无板桥之摆布做作,无徐渭之压抑诡秘,皆为自然天成、从容随意之作。

      鲁迅博物馆馆员萧振鸣说,鲁迅生在官宦世家,小时进私塾,经过了书法基本功的训练,有了欧体、章草的影子,当时书的印量很少,大量的抄书对他的书法有着不小的影响。他的书法成熟在上世纪20年代生活在上海的时期。鲁迅抄了大量的碑拓,楷、隶、行、篆都有,虽不是临帖,但有临写倾向,如他抄的《曹全碑》等,实为非常经典的临摹书法作品。鲁迅称得上书法大家,特别是行书,在当时有很高的地位。他对书法线条有很好的感觉,他的书法从古而来,又独自成体,形成了简淡古雅的鲜明个性。

      在金石学方面颇有建树

      鲁迅博物馆研究员张杰认为,从传统文化方面考察,鲁迅完全是一个地道的传统文人。他在传统文化的操作上,对文学史、校勘学等方面的贡献已有定论,而与他的书法联系最密切的金石学方面的作为,却被忽视了。鲁迅先后收藏了6000多幅、4000多种镜铭、钟鼎、碑刻、墓志等各类拓片,包括许多著名的碑刻都有收藏,并在收藏后进行了书法和学术研究,作了整理和抄录。因此,他在继承传统方面有着极好的条件,也对其书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会上,亦有专家提出,从鲁迅的字中,可以读到其认真的精神。他从私塾开始练字、抄书,整整写了50年,没有认真的态度是不行的。如能在研讨会之后引起教育部门重视,使中小学能像日本、韩国一样开设书法课(哪怕是钢笔书法课),使下一代能以鲁迅的日常认真书写的态度为榜样,把字写得工整,那将是研究鲁迅书法之外的有益于传承民族文化的更大收获!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