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中华书局召开“皓首学术随笔座谈会”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6-12-12 00:00于哲学网发表

 

 






        2006年12月7日上午10时,“皓首学术随笔座谈会”在中华书局召开。与会专家有文史学界泰斗来新夏、戴逸、冯其庸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先生、著名藏书家韦力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张梦阳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光明日报》资深记者、著名作家韩小蕙女士等。

     
        中华书局总编辑李岩先生简单介绍了中华书局的历史使命及出版理想后,重点阐述了“皓首学术随笔”这套丛书的编辑思路及深远意义,以及更进一步的打算。即在得到业界、学界认可的前提下,中华书局还计划将一些海外汉学名家的著作收罗进来,纳入我们的出版计划。另外还设想让海外汉学名家帮我们宣传推介,这样在海内外学者的共同扶持下,争取将这套学术随笔打造成品牌。

        来新夏先生作为本套丛书的首倡者,诙谐地“皓首学术随笔”的亮点总结为 “八个老头”,并对以后的选目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如,可以把冯其庸先生探险之旅专做一本,配以图文,让人耳目一新。戴逸先生充分肯定了学术随笔这种形式,认为它与学术论文和专著相比,是不经意之间写出的人生感悟、学术认知,以及对古今中外各种现象的体会,范围更广,文章也更生动。读随笔如同与作者话家常,在轻松随意之间可以获得有趣的知识。

     
        冯其庸先生则希望借“皓首学术随笔”这套丛书的出版,在学术界开一个比较好的风气,一改这几十年来重视长篇大论的作风。刘梦溪先生指出: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皓首”这两个字。“皓首”两个字是一种学问的象征,陈寅恪先生在抗战时期给杨树达先生写的序中说:“白发者国老之象征,浮名者儒宗所应具。”在陈先生的笔下,一扫以往诗作中的凄凉悲戚之感。老辈硕学是学问的象征,在文化和学术的传承中是一种象征,也是一座桥梁。一些活着的老辈硕学,站在大众的面前,会起到一种典范意义。刘先生还对每个作者做了精彩独到的点评。 


        与会的其他学者和专家也都从各个层面对这套书的意义做了肯定,并由衷希望这套书还要继续做下去。正如杨玉圣先生所言:这八位先生是民国留给我们的最后的宝贝,他们中西学兼通,是我们当代学人的榜样。中华书局出版这套书是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把前辈和晚辈、书斋和社会关怀、中华书局和读者大众联系到了一起。

        与会的专家学者对中华书局目前的出版方针予以充分肯定,认为在目前商业氛围如此之浓的出版环境下,中华书局能够静下心来出版这种服务学术,弘扬传统的好书,真是功莫大焉。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