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2-23日,“四川学者的经学研究”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在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召开。会议由林庆彰、蒋秋华二先生共同主持,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及中国大陆等地学者30多人参加了会议。其中发表论文共21篇。 本次研讨会是中国文哲研究所经学组执行“晚清经学之研究”计划的一部分。自2001年起开始筹备执行,2002年为常州地区的经学研究,2003年为湖湘地区的经学研究,2004年为广东地区的经学研究,2005年执行浙江地区的经学研究,2006年度起,执行四川地区的经学研究。晚清四川地区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但除廖平等少数学者之外,绝大多数经学家鲜为世人所知。如王劼、谭孝达、龙万育、范泰衡、杨国桢、何西夏、吕调阳、冯世瀛、张慎仪、赵树吉、吴楚、姜国伊、查体仁、王金城、饶炯、柴钰培、艾庭晰、岳森、张凤藻、唐迪风、蓝光策、廖登庭、萧德骅、李滋然、李天根、吴之英、宋育仁、张森楷等,人数颇多,著作量也颇丰硕,但对他们经学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有鉴于此,本年度接续前几年的研究成果,研究四川地区的经学,试图发掘更多类似廖平的学者。研探他们的学说究竟如何?具有何种特色?与其它地区的学者有何互动?与传统的考据学有何异同?这些都是有待开发的议题,也是本计划希望吸引更多学者投入研究的目的。中国文哲所经学组于2006月7月14日召开了“四川学者的经学研究”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希望作为与会学者相互切磋成果的园地,也希望能作为学者沟通交流的桥梁。而最终的目的,更希望能引起大家对晚清经学的重视,并作深度检讨,以还晚清四川经学的真面目。 从本次会议发表的20多篇论文看,虽然廖平经学仍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共发表7篇论文),但研究更加广泛,视角更加新颖,必将推动廖平研究的深入开展。而对于过去鲜为人知的刘沅、王劼、张慎仪、李滋然、吴之英等人经学成果的发掘与清理,让世人对晚清四川经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另有三篇文章探讨了与四川近代文化关系密切的王闿运之经学成绩,其中涉及到王闿运与尊经书院及廖平经学之关系问题。 大陆共5位学者在会议上发表了论文(由于客观原因,只有杨世文、蔡方鹿、黄开国3位学者到会,舒大刚、吴仰湘未能与会)。 四川大学古籍所舒大刚教授发表了《晚清蜀学的影响与地位》,对近代蜀学的成就、影响与历史地位作出了评价。认为晚清蜀学在教育机构上位居全国前列,在人才培养上英才辈出,雄视八方,在学术造诣上,蜀学有总结之功,开拓创新之力。 杨世文教授发表《清代四川经学著述三考》,通过查阅四川省志、各府县方志及其它相关资料,对清代四川地区的经学著述、经学家进行了统计,获得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数据,作成《时间分布考》、《经典分布考》、《地域分布考》三考,反映了清代四川经学研究的总体情况,并描述了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使世人对清代四川地区的经学成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楚、全面的了解。 此外,四川师范大学蔡方鹿教授发表《廖平经学对蒙文通的影响及两人经学思想之差异》、杭州师范学院黄开国教授发表《廖平经学第四变及其评价》、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吴仰湘教授发表《王闿运与四川尊经书院诸事考》。 清代四川经学研究还是一块尚待开垦的处女地,有许多重要经学家、经学著作还需要深入研究,四川地区经学发展与其他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也需要深入探讨。“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经学室执行的“四川学者的经学研究”计划,除组织学术会议、聚集学者研究、发表研究成果之外,还将对一些鲜为人知的近代四川学者的论著加以搜集、整理、出版。通过这一系列计划的实施,四川学者的经学成绩必将逐渐为世人所知,人们对近代蜀学的了解会更加全面、系统、深入。今后必将有更多的学者投入这项研究之中,我们也乐意看到更多、更精彩的论著问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