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宋代家族与文学【导言】——以澶州晁氏为中心(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张剑  点击:次  时间:2001-08-1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本文在结构上分为导言、正文、余论、附录、参考文献五部分。导言阐述论文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和概念使用等。正文分六章,第一章“祖宗家法”,通过对晁迥及其文化价值的论述,观照不同家族类型中核心人物对家族文化起到的作用。第二章重在从生物遗传学的角度考察家族兴衰的因素,论述晁氏天分、寿夭、婚姻、迁徙、卒葬对家族的影响。第三章重在从后天诸因素探讨晁氏家族文化,并适当论及宋代家族文化的特征及晁氏家族的典型性与独特性。第四章论述晁氏家族的文学创作以及其中体现出的家法意识,晁氏家族文学的继承性和变异性等问题。论文前四章是一个互相呼应的有机整体,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家族家风开创与承变拓展的关系。大体上晁迥为开创奠基之祖,后世承其筚路蓝缕之功而发扬光大,有承有变,而其中变化之处又未必与开创者之间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如晁迥文风平易,至“端”字辈、“之”字辈则趋于怪奇,而至“公”字辈复归清平,其中有时代、遭遇、交游、个性、寿夭等诸多先后天原因,总之既是历时性变化,又是共时性的差别。一、三章内容虽有交叉重复,但观照角度并不一致。第五章、第六章选择晁氏家族中文名最盛的晁补之和晁冲之做为晁氏家族文学研究的个案,注意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来分析其独特性。第五章着重分析晁补之代表性诗体五古的风格和艺术表现,还对其散文创作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指出其古奥文风在苏门文学中的意义;第六章通过对晁冲之生平、性格、诗词艺术的分析,展现其人格魅力以及善于表现自我的诗歌艺术和清疏的词风。五、六章与前四章之间仍有家族脉络可寻,补之诗文的古奥朴涩、斑斓奇瑰,冲之诗词的洒脱清奇、不拘一格,和晁氏家族“不肯适人适”(晁补之《次韵四弟以道十二弟叔与法王唱和兼示无斁弟二首》之二)的求奇文化传统就有内在一致之处。余论则就论文本身没能展开或尚可开拓的部分予以讨论,重在从家族史和文学史方面总结晁氏家族的意义,探寻家族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元和历史因素在宋代文学与文化中的作用。附录有五:(一)晁迥年谱;(二)晁冲之年谱;(三)晁公武及其《郡斋读书志》研究述论;[7](四)《晁氏家乘》的发现及其意义;(五)《晁氏丛书》序跋及总目。参考文献列举本文写作时主要参考的著作。

    最后需要对本文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家族”和“文学”作一界定。对于家庭,人们歧义不大,一般都指同居或共财的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但对于“家族”,则多有分歧,有的将“家族”与“宗族”概念区分开来,认为“家族”是五服之内的成员,即《白虎通疏证》所说的“上凑高祖,下至玄孙”的五服之亲;而“宗族”是五服以外的共祖族人。[8]有的则认为:“家族,又称宗族,……是同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若干世代相聚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9]根据宋代家族的实际情况,本文倾向于将“家族”与“宗族”同等看待,但认为家族成员不一定要“若干世代相聚在一起”,只要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同一男性祖先的所有后代自然形成的血缘集团,即是“家族”。

    “文学”在中国古代,不同于今天西方纯文学观下特指的“文学”,其内涵大时,可统包文化学术;内涵小时,也是指包含诗词文赋等纯文学作品和非纯文学作品在内的文章之学。本文根据晁氏实际情况,将“文学”概念,主要界定为文章(包括诗、赋、奏、表等各种文体)。在谈到今天意义上的“文学”时,一般会加上特别的修饰语,如文学创作、文学作品、纯文学等。

   

[1] 徐扬杰先生《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与《宋明家族制度史论》(中华书局1995年版)均认为:魏晋以后家族聚居的形式是以庄园制为主的,一个庄园即是一个聚族而居的单位,好像同姓聚居的村落一样;而宋以后的家族组织则是同一男性祖先的子孙,虽已分裂为为数不等的个体小家庭,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按照一定的规范和办法聚族而居的一种社会组织。但杨际平、郭锋、张和平《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岳麓书社1997年版)却指出“宗族聚居”反映族人住处相对集中这一客观现象,“聚族而居”则是在宗族观念支配或影响下的自觉行为。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进一步论证宋以前真正有意识的“聚族而居”很罕见,而“宗族聚居”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自然形成的一种居住状态,其存在具有普遍性。笔者认为杨、李的说法更具有合理性。即使是现在的农村也是以“宗族聚居”为主要组织形态,但同样的客观“聚居”形态;宋以前较少有意识的理论指导和民众主动的参与,宋以后则多了乡规族约、族谱族长、义田祭田等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和民众普遍的感知。

[2] 汤江浩博士论文《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以王安石为中心》重在家族人物生平及王安石诗歌的辨伪、辑佚研究,如其自述“关于临川王氏家族主要人物之交游关系考述、文学成就之理论辨析……今暂付阙。”(论文第2页)

[3] 笔者所见仅有李国庭《兴化蔡氏家族诗词小论》,《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1994年第5期;杨胜宽《老坡与小坡:“家法”一脉承》,《乐山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冯丽君《谈宋代山阴陆氏家族对陆游的影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周芬、张如安《论宋代鄞县史氏家族的文学创作》,《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等数篇而已。

[4] 《宋代唐诗学》序言,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5]嘉靖三十七年《新修清丰县志》卷十六有晁东吴一首《送春山宗丈赴汴》,中有句“联宗追赐派”,并注云:“宋仁庙赐派十六字,子孙以此为行。”约指此而言,但其真实性有待考察。

[6] 参拙著《晁说之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7] 本文之所以将晁公武这样重要的人物放入附录,而没有单独列为一章论述,是有感于孙猛先生的《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已做得非常出色,笔者的小感获不足成章。学术研究贵在创新,他人已多言之,本文或失之简;他人尚未言之,本文或伤于繁,尚祈明鉴。

[8] 参赵沛《两汉宗族研究》第12页,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 参徐扬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论》第1页。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