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简化了的题目,全称应该为「从《吴郡文编》中辑钞的『《冯犹龙文钞》』作者考」。
《吴郡文编》是清人顾沅汇辑的一部文集,共二百四十六卷,四千多篇文章。据路工《访书见闻录·顾沅编辑得〈吴郡文钞〉》介绍,该书成于道光七年(1827年),藁本原存苏州市文管会。大约在六十年代初,发现其中有署名为「冯梦龙」的十七篇轶文,遂辑钞为一册,「《冯犹龙文钞》」之名就是辑钞者添加的。这是自容肇祖先生三十年代初开辟草莱,首先勾画冯氏生平以来,数量最集中的一次发现,当然引起了中外研究者的注意。事实上,近十几年来撰写冯氏传记或考定生平者,都运用过这批材料,据此考探冯氏生平思想,也引发过一些争论。
笔者因偶然机缘,十数年前涉足冯氏研究,曾数次访求这一藁本。我的初步印象,是这批文章的内容与有关冯氏的其它史料既有一些联系,又有较大差别,因自1988年起着手为其笺证,后来又开始了《冯梦龙年谱》的辑撰。从资料的勾稽排比中,开始怀疑到「《冯犹龙文钞》」的作者并非冯梦龙,而是其弟冯梦熊。
考证之难,首先是发现新材料的不易,紧接着又须对发现的材料进行辨析以至辨伪,其中又分「有意作伪」和「无意作伪」之别。这使小说作者考证变成近乎像是「雷区」,必须格外小心,「冯犹龙文钞」应当属于「历史的误会」,虽然它曾使我耗费了几年心血。
闲言休叙,且听在下一一道来。
一、问题的提出
《吴郡文编》本为藁本,从中辑钞的「《冯犹龙文钞》」文章,是否有曾经刊行过的呢?至少其中的《〈俟后编〉跋》是有迹可寻的,因为这部著作在《四库全书》中著录过,有清一代不会被当作禁书。何况《民国吴县志》卷七十五亦明载:「王敬臣《俟后编》六卷,补录一卷,附录一卷。彭定求编。」果然,「得来全不费功夫」,就在本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馆中找到了,还是康熙己卯刻本,署「长洲王敬臣著,同邑后学陈仁锡阅。彭定求复位。」
但是翻阅一查,不对了,该刊本的跋文在目内明明署的是「杜陵冯先生原跋」,正文后署名则是「通家后学冯梦熊跋」。显然,这不是出自「吴下三冯,仲其最著」(梅之焕《麟经指月序》引王大可语)的二先生梦龙之手,而是三先生梦熊。
那么刊本是否有误呢?
据彭定求序「因与同人重谋剞劂,更广其传」等语,该书应据原刊重刻。原刊应为陈仁锡编刻,冯跋称「先生殁三十馀年,而人心寂寂,几不知有先生者。方怪近代尽生空桑,而宫谕明卿先生起,捐赀创栋宇,先簿正俎豆,表彰孝子,以教通国,若揭日月,人心始共有先生焉。」可以据以考出其初编刻的时间。按明人郑敷教《桐庵存稿·王仁孝先生祠碑记》云:「崇祯初建祠特祭,得请其制,则司成公(伟案:即陈仁锡,因其崇祯时署国子监司业事)之力多焉。」又清人顾震涛《吴门表隐》卷八:「王仁孝先生祠在长元学西偏,又在大关帝庙右(见志)。祀明征士王敬臣。明崇正(伟案:『正』为避『祯』字讳写法)十四年(1641年)知府陈师泰、郡绅陈仁锡建,以高弟诸贤配。」我疑心「十四年」衍一「十」字,因为陈仁锡卒于崇祯七年(1634年,见其子陈济生所撰《启祯两朝遗诗小传》)又王敬臣《俟后编自序》系年为万历壬辰,自署「时年八十」。而文震孟《姑苏名贤小纪》王传叙其「年八十三而卒」,则王之卒年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与「先生殁三十馀年」的说法亦接榫。冯跋且明言「敬以宫谕之命,书之若此」,则其作必在崇祯四年建祠,至七年陈仁锡卒之间。
说起来,清初的翻刻人彭定求也是一个有来头的人物。他生于顺治二年(1645年,据其自撰《南畇老人自订年谱》),康熙壬辰「会试殿试皆第一」(即俗所谓「状元」),却「少承家学,淡于荣利」,归隐家居。其孙彭启丰又在雍正初年「会试殿试皆第一」,「祖孙济美,为吴中盛事」(《民国吴县志》据乾隆志增删)。彭重刊《俟后编》的序署「康熙己卯」(1699年),自称「通门小子」。按《吴门表隐》卷八叙王仁孝祠配祀的「高弟诸贤」中,就有文震孟之父文元发,陈仁锡之父陈允坚,也有彭定求之曾祖父彭汝谐。他们的「通家」大概就是以此论交的。有了这样的关怀和渊源,彭重刊时,应当是翻刻原版,不会擅改跋文署名的。
反观顾沅,他编辑《吴郡文编》时,不仅与彭之重刊在年代上相差130年,而且是在宋代郑虎臣《吴郡文粹》十卷,明代钱毂《吴郡文编续集》五十六卷,清初吴伟业《吴郡文献》三十卷的基础上,「益以旁收之逸篇,复取昭代名公巨制,先哲遗文,分类编辑,都为一集」(董国华《吴郡文编序》)二百馀卷的。但董文也承认「其难其慎」,尤其当明清鼎革之际,吴中文字迭遭兵燹,中间又经康雍时期和《四库》一役的抽损毁易,嘉道以后,明文的保存既已不易,辨析就更困难了。出现「弟冠兄戴」这样的误署,也是很可以理解的失误。
二、「文钞」诸篇的年代内容与冯梦龙的行踪思想
仅仅靠版本上的外证,也许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不妨再来看看所谓「内证」。
文内说:「孝子以道王先生与先君子交甚厚,盖自先生父少参公即折行交先君子。」「余舞勺时,数数见先生杖履相过。」案:《礼·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注》:「舞勺者,勺,钥也。言十三之时,学此舞钥之舞也。」后称未成年时为舞勺之年,本此。王敬臣卒时,冯梦龙已年届二十,不当称「舞勺」,也很难想象乡邻间「交甚厚」,会有六七年不相往来。又文内有「若余不肖,以无用自锢林泉」语,这是指科第不举,宦途无望。冯梦龙虽也屡困场屋,但已于崇祯三年选取岁贡,尽管不是甲第正途,但已不能说宦途无望,事实上,他正是由此而丹徒教谕,而寿宁县令的。这些提法,显然不合冯梦龙当时的身分口气。
除《〈俟后编〉跋》外,其它文章有没有类似情形呢?在为「冯犹龙文钞」作笺的过程中,我首先试图弄清这批文章的大致写成年代。为节约篇幅,谨以列表形式简述如下(顺序仍《文钞》之旧):
篇 目
写作年代
判 定 年 代 的 主 要 理 由
承天寺代化大悲像疏
约崇祯初年
据文内有「丁卯秋」等语
雍熙寺重修大殿碑文
天启五年或稍后
《百城烟水》卷二:「雍熙寺……万历元年僧名空重修,天启五年僧默并修。」则知此文当作于默并重修时或稍后。
慧庆寺募修大悲殿疏
崇祯十年或稍前
《民国吴县志》卷三十六下:「慧庆禅寺……万历乙卯修,崇祯十年再葺。」此文当为崇祯时再葺时募化而作。
碛砂古寺重建募化疏
崇祯中或稍前
《民国吴县志》卷三十八:「碛砂禅寺……至崇祯中圮。」此寺既圮于崇祯中,而文内犹有「殿角日慧,铃韵天凉」等语,是作于崇祯中已废未圮之时。
代人为万吴县考绩序
天启五年
《民国吴县志·职官》:「万谷春孟旸 ,进贤人。进士。四十七年任,天启五年擢兵部主事。」则此文当作于万谷春离任时。
吴邑令万公去思碑
崇祯三年
文内有「莅吴者五载,以改成内召,行去吴者又五载」语。则此文当作于万谷春离任后五年建去思碑时。
真义里俞通守去思碑
崇祯元年或稍后
文内有「岁戊辰,鹿邑令缺,通守莆田俞公往摄篆焉……数月之治,即力辞篆务,不恋姑臧」等语。则此文当作于此后。
贞节姚母旌表序
万历四十三年
钱谦益《初学集》卷二十七《节妇文氏旌门颂序》称:「万历乙卯,孀居三十六年,与被旌典。」此文显然为钱文同时之作。
代人赠陈吴县入觐序
崇祯四年
《民国吴县志·职官》:「陈文瑞字应萃,同安人。进士。五年任。崇祯四年调简。」则此文当作于陈文瑞调简时。
代人赠陈吴县觐行序
同上
当为同一事代不同友人所作
代人为谢嘉定考绩序
崇祯元年
文内有「侯今且奏最矣,行将以权衡笔舌,立螭头佐天子治天下」等语。据《乾隆嘉定志》:「谢象三……天启五年举进士,即授嘉定知县……崇祯元年入觐,为监察御史。」此文当作于谢离任时。
代人贺范长白得子序
崇祯四年
据韩菼《有怀堂文集》卷一八,范允临独子必英(字秀实)生于此年。
《俟后编》跋
崇祯四年至七年
(略)
《抚吴疏檄草》序一
崇祯三年
文内有「大中丞中州曹公抚吴三载……会上以边才晋公秩,召公入对,公于是刻其疏草以行」等语。《明督抚年表》卷一:「曹文衡:《南阳志》本传:崇祯元年九月二十升江南巡抚,三年擢兵部右侍郎,蓟辽总督。」即其人也。则此文当作于是年。
《抚吴疏檄草》序二
同上
同一文章之二稿
《抚吴疏檄草》序三
同上
同一文章之三稿
侯雍瞻《西堂初稿》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