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凌濛初死事考辨(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徐永斌  点击:次  时间:2001-08-2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贵州镇草营参将梁胤林攻桃固山洞,擒贼首程继孔。继孔反覆,扰徐、邳间,胤林以除夕出不意,擒之,山寨悉平。[8]

马士英时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卢、凤等处军务,一直至崇祯十七年三月仍总督卢、凤;而路振飞则任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淮、扬。《明史》均有传。《明季南略》又提到路振飞亦参与镇压并擒拿程继孔事:

  及清兵大入,蹂躏燕、齐,烽燧至淮北;流寇横于中州,徐、泗之间,盗贼窃发,道路多梗。上知其才,癸未遂擢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公至年,遣兵破擒土贼张方造、王道善、程继孔等。[9]

    《明实录·崇祯实录》曾言及王道善、程继孔等人发动的民变,金声桓参与了镇压淮、徐民变的行动:

  徐州副总兵金声桓讨萧、砀诸盗,平之。初,萧县盗王道善等陷县城,焚徐州,桃源盗程继孔合之,永城余寇朱安世、燕青等相煽誉于徐、宿、永间,声桓以九月丁巳会兵分讨,继孔请降,以兵守之。是日拔诸寨,斩二千八百。[10]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徐州副总兵金声桓在崇祯十六年(1643)九月参加的会兵分讨淮、徐民变的行动,这正是何腾蛟与凌濛初一起平定的那次淮、徐民变的战役。据赵吉士的《寄园寄所寄》卷九记载,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淮抚路振飞也派兵参与:

  崇祯十六年(1643)六月,淮徐道右参议何腾蛟议讨之。徐州副将金声桓、游击刘世昌、守备卓圣,又归永参将丁启光、丁启胤、丁承烈,皆以兵会。而淮督路振飞,命标将文怀忠、王心粹佐之。[11]

    《寄园寄所寄》所记载的关于徐、砀、萧一带的两次民变及被平定始末与《绥寇纪略·补遗》下和《明实录·崇祯实录》基本相同。崇祯年间,高级官员的设置往往重叠,其管辖的范围和职责权限也常常如此。如由上可知,马士英和路振飞均有管辖淮、徐一带的职责,金声桓等部均属其部下。

  从以上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出,程继孔再次发动的民变规模比较大,以致使得朝廷不得不派重兵围剿,马士英和路振飞一起参与了镇压再次发动的民变,这两次淮、徐民变发生的情形及围剿起义军的战况与《墓志铭》所言的情况相似,日期也比较符合。第一次围剿淮、徐义军当在崇祯十六年(1643)九月丁巳前后,第二次在崇祯十六年(1643)十二月下旬。平定第二次淮、徐民变的时间接近于《墓志铭》、方志等史料所记载的凌濛初死于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程继孔是在崇祯十六年(1643)十二月二十九日始被俘,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被凤督马士英以槛车押至京师。这说明在崇祯十六年(1643)十二月中下旬,淮、徐民变已被镇压下去了。凌濛初殉职的消息可能是在平定第二次淮、徐民变之后才被通知到凌氏家中(此时曾追随凌濛初左右的家人可能已随凌濛初一起殉难),造成凌濛初死于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十二日的误传,或出于其它因由,使凌氏家族误认为凌濛初是死于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十二日。

     至于《墓志铭》及其它方志、家谱等文献记载的凌濛初死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可能是由于程继孔曾率所部投奔李自成的属下武愫所致。《绥寇纪略?补遗》下曾云程继孔被俘押至北京后,“会国变,脱归徐州,再纠众为乱。”《平寇志》卷十一又云:“(崇祯十七年(1644))壬子,武愫赴徐州,土寇程继孔率其党卫之。”[12]《绥寇纪略?补遗》下云崇祯十六年(1643)十二月围剿程继孔再次发动的民变时,“义勇亦领乡兵助战”。这说明此时已有组织团练之事,《平寇志》卷六曾记载在崇祯十六年(1643)四月,崇祯帝诏谕将士组织团练事:

     土寨人等纠众抗贼,保守地方,远非得以。特颁诏书,遣官宣谕,赦罪录功。但能擒斩伪官即与授职,能收捕贼徒即与给赏,能恢城献俘即与超擢,其余部曲编成乡勇,一体团练。[13]

这与《墓志铭》记载的在凌濛初去世之前“分署练习乡兵”相符合。而贾三强先生认为组织团练之事在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二十七日之后,即在凌濛初去世之后,这是不符合史实的。

  同治闵宝梁撰的《晟舍镇志·人物》所云的凌濛初死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的说法也是不准确的,虽然闵宝梁与凌濛初同为晟舍镇人。因为在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初至四月下旬,淮、扬一带有明军的重兵集结:崇祯十七年正月初,李自成出潼关,镇守晋南的明军高杰部兵败,高杰率溃兵南下徐州一带,如《明实录·崇祯实录》载:“崇祯十七年正月癸巳(初四),高杰南下,江北大震。”《平寇志》卷八又云:“大清顺治元年(1644)正月戊戌(初九),高杰溃兵南下,江北大震。”《明实录·崇祯实录》与《平寇志》卷八的记载,虽在具体日期上略微不同,但都言崇祯十七年正月初高杰部溃兵南下徐州一带。高杰号称拥兵四十万,除了将少量兵马部署在河南沁阳外,大都到达徐州一带;《明实录·崇祯实录》云高杰于正月二十六日:“安其家口于徐州官厢。”《平寇志》卷八云:“戊午(正月二十九日)士英遣副将庄朝梁防守徐州,令中军副守兵”,“赴徐安插高杰家口于关厢。”二月,高杰赴徐州,如《平寇志》卷八云:“二月辛未(十二日),庄朝梁纵高杰至徐州,士民惊扰。”《淮城纪事》又云:“三月初九日,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四家兵皆南下”,“高杰兵在徐州”;《平寇志》卷八亦云:“三月乙酉(二十一日),刘泽清兵顿宿迁,高杰兵顿徐州,连舟欲南下。”直至四月下旬,高杰兵才离徐州,如《扬州变略》云:“广昌(刘良佐)自宿迁南行,驻兵瓜州,而兴平(高杰)亦垂涎维扬之盛,尾刘而来。”[14] 在这种明军重兵集结徐州一带的情形下,不可能有象《墓志铭》所言的那样大规模的民变或义军攻城略地的活动发生。

  由上面的考析可知,凌濛初去世时间可能在崇祯十六年(1643)十二月中下旬,崇祯、光绪本《乌程县志》卷十六、清同治俞樾等纂《上海县志》、《墓志铭》、嘉庆乙丑《凌氏宗谱》卷二和光绪甲辰本《凌氏宗谱》卷八《凌氏谱录》等所记载的凌濛初死于崇祯十七年(1644)甲申正月的说法及《晟舍镇志?人物》所云的凌濛初死于崇祯甲申(1644)三月和贾三强在其《凌濛初晚年二事考》一文中所推断的凌濛初死于崇祯甲申(1644)五月等说法未必确切。

注释:

  [1] 崇祯《乌程县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光绪《乌程县志》,清光绪六年刻本。

  [2] [明]郑龙采《别驾初成公墓志铭》全文见于郡字号嘉庆乙丑本《凌氏宗谱》卷五《碑志》。叶德均先生向凌氏后人凌廷华借阅的嘉庆乙丑本《凌氏宗谱》因其未归还,几成绝响,今人难以见到此宗谱,笔者有幸于2002年五月在上海图书馆查阅资料时见到此谱,因目前尚处于整修阶段,故尚未对外开放,笔者在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陈乐民先生的帮助下,得阅全谱。据此宗谱卷首所载《领谱字号》知,原嘉庆乙丑本《凌氏宗谱》共六十册,编号用记,以杜窃谱转售之弊,遇春秋祭祀,子姓咸聚之时,持谱至公处,共瞻观。上海图书馆所藏嘉庆乙丑本《凌氏宗谱》系郡字号。另外,现见藏于浙江安吉县安城镇横塘村的凌氏后人凌积明先生家中的光绪甲辰本《凌氏宗谱》亦收录此谱;《学林漫录》第五集《曲目丛拾》之《红拂妓》,(中华书局,1982年版)亦刊发了周绍良先生从《凌氏宗谱》中所抄录的《别驾初成公墓志铭》,只是周氏未注明其抄录的《别驾初成公墓志铭》出自何种版本的《凌氏宗谱》。上述三者所辑录的郑龙采《别驾初成公墓志铭》,除了个别字句有差异外,内容基本相同。

  [3] (清)闵宝梁:《晟舍镇志》卷五,《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 24 册,上海书店,1992年影印本,第1064页。浙江图书馆藏有闵宝梁《晟舍镇志》抄本,已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集》第24册,上海书店、江苏古籍出版社曾分别于1992年、1997年影印。

  [4] 贾三强:《凌濛初晚年二事考》,《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0年第三期。已收入西北大学文学院编《古代文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 [清]吴伟业:《绥寇纪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6]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八,姚祖恩编,黄君坦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61页。在朱彝尊的《明诗综》卷六十六亦有其传,内容完全相同,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本,第 17页。

  [7][8][10] 《明实录》附录之《崇祯实录》,卷十六,总第 507--508页;卷十六,总第 510--511页;卷十六,第492-493页;民国二十九年长乐梁氏影印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本 《明实录》第88册,

  [9] [清]计六奇:《明季南略》,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页。

  [11] 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九。参见谢国桢《明代农民起义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第197-198页。

  [12][13] [清]彭孙贻:《平寇志》卷十一,第256页;卷六,第132--13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4] 《东南纪事》上海书店,1982年版。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