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以苍生为念,他们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他们的思想核心“仁”就是“爱人”的意思,他们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无疑为拯救时弊提供了最富人性的回答,也透露了儒家救世哲学之于全人类的意义。
儒家救世哲学落脚于对苍生的关爱和尊重,令人肃然起敬。只有儒家这种对生命的由衷敬重,才会不犹豫、不放弃对其他生命应有的牺牲精神,才会在周围生命需要的时候,为救助生命而献身。这就是儒家的“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的救世精神,儒家的志士仁人正是带着这样一种近乎宗教情怀的献身精神,以各自的方式实现着明道救世的历史使命。(王确:《论儒家的救世精神》,《齐鲁学刊》,1998年第3期。)
周秦诸子,尤其是儒家的救世精神影响了一代代传统中国文人,在儒家文化教养之下,他们自觉地把自己的学术使命或者说人生价值定位在对于“天下”、对于天下苍生的贡献上,并最终演绎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文人的自觉意识。救世也许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如汉仲长统所言:“夫乱世长而化世短。乱世则小人贵宠,君子困贱。当君子困贱之时,跼高天,蹐厚地,犹恐有镇压之祸也。逮至清世,则复入于矫枉过正之检。老者耄矣,不能及宽饶之俗;少者方壮,将复困于衰乱之时。是使奸人擅无穷之福利,而善士挂不赦之罪辜。”(《后汉书》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然而,中国传统文人并没有因此放弃“治平天下”的追求,而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这反映了在儒家文化教养下中国传统文人令人肃然起敬的学术精神和社会使命感。
中国传统文人往往把自己的学术使命定位在两个方面:为官,则为政治的完美尽职尽责;为师,则教化民众,引化良好民风,即实现“美政”与“美俗”的人生价值,这是儒家救世精神在实践中的自然延伸。在这里,文人的学术使命是服从于社会使命的,学术价值体现在社会使命的完成程度上,体现在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上。我们认为,由救世精神延伸出来的这份社会责任意识对于当代文人的学术事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今中国也处在转型之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大量的理论创新和前所未有的理论作指导,这正是当代中国文人的使命所归。当代中国文人的学术使命或可以定位在以下四个方面:一、为社会发展作好学术创新,以提供社会进步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或技术支持;二、投身社会实践,以创新学术提升社会发展整体水平;三、作好学术普及工作,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四、加强科学研究,拓展学术视野,推进学术深度,占领学术前沿。我们认为,勇于作社会进步的引领者,才是实现文人价值最大化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