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小说创作存在着“泛化”现象。根据作品的审美对象、精神取向和题材内容,可以把“泛化”现象的特征归为四点:反思文字的消疲、都市文学的发展、女性文学的崛起和通俗文学的繁荣。导致“泛化”的原因是国际间文学、文化的交流,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学创作方法的多元化。小说的泛化现象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21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发展。如何直面现实瞩目人生,以艺术形式反映人之生存状态,关注人之精神建构和审美提升,显然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当代作家最迫切的任务之一,是将所知道和所理解的东西、人生经验以及曾经的痛苦和沉重,用语言艺术地呈现出来。在这个意义上,文艺评论家斯捷潘尼亚恩认为,可以像以前那样谈论“我们文学的教导特性” 。尽管当下文学处于边缘化态,但“在俄罗斯,文学仍然是文化的中心”。
读者群体如何提高修养
作为文学消费主体的读者,对文学作品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文学作品正是在读者的阅读中产生价值。“一些大众文学出版社的文学奖在世界上出现并有活跃的表现导致产生新的文学现实,这一现实按市场规律生存,改变着读者的评价标准,在作品的销售量与艺术价值之间树立了平等的标志”。如何培养有辨识力与高素质的读者群体,怎样改善民间批评呼声的缺席等问题,是文学生态发展中的当务之急。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文学读者群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文艺学家瓦·哈利泽夫的论述来说,就是“大众读者同精神和美学传统的疏离”,“精神空虚的大众充满生活欲望和消费情绪”。有资料显示,2003年偶尔读书、报、杂志的人数百分比分别是40%、43%、47%,从不读书的人数百分比分别是34%、14%、32%;而2005年偶尔读书、报、杂志的人数百分比分别是40%、44%、47%,从不读书的人数百分比分别是37%、18%、39%。与此同时,“分属各个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们,在阅读范围上,而主要是在对阅读的东西的感知接受上,有较大的差异”。在素以书报大国闻名的俄罗斯,这种数据的增长让人惊心触目。当下俄罗斯读者群体的分流、大众文学与快餐文化的日益兴起,已是不争的事实。
19世纪俄罗斯文学之所以发展迅速,体裁完备,很大程度上与文艺批评的兴盛密不可分。其中,民间文艺批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当下俄罗斯,随着文学的日益边缘化与个人化,俄罗斯文学批评界生态发展呈现专业化、职业化、学院化之趋势。各个作家协会中60%都是批评家,但真正有才华的充其量也只有20个。今天为后苏联批评界定调的是4个有才华的“40岁一代批评家”:帕维尔·巴辛斯基、安德烈·涅姆泽尔、维亚切斯拉夫·库尼岑、德米特里·巴维利斯基,他们身旁还有更年轻的人在充实着队伍。与此相应,民间文艺批评则日益萎缩,鲜有举足轻重者:评论文章趋向专业化,别林斯基一类的文学评论已经消失,将消失很长时间,也许会永远消失。
作为一种导向工具,后现代主义“……在形成和解构文化时、在提高有鲜明个性的艺术与知识生活之秩序时,具有重要地位。这些生活秩序,长期维持着一些对大众狂欢、野性、野蛮和不驯服发生迷恋的潜流与亚文化,而这又是在社会与个体两个层次上,为秩序建立所驱动的文明进程力图排斥或包容的东西。”因此,在当下俄罗斯文学变局的形成中,文学评奖之于文学生态发展的作用不可小觑。文学评奖制度,在本体论层面上与文学创造、文学评论等一同构成当下俄罗斯文学的生态图景,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方法论层面上兼具建构和消解两种不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俄罗斯文学生态的形成与发展。
简言之,文学评奖从消解苏联意识形态化、一元化的文学形态开始,逐步参与到建构当下俄罗斯文学共同体中,在市场化、商业化、政治化过程中又部分消解了文学的本体性特质。以俄语布克奖为代表的文学评奖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俄罗斯文学生态的多元化、边缘化、市场化的趋势,也凸现出文学自由化、本土化、个人化的特质。作为带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色的文学现象之一,当下俄罗斯文学评奖在后现代和后殖民主义语境中产生,充分利用媒体以推动和扩大文学的社会影响力,体现出一定的普遍原则和共同特点,对中国文学评奖的发展和完善亦不无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