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国资公司正式接下了水立方和鸟巢两个场馆的投资、建设、运营的任务。孙晶岩第一次采访水立方时,它还是个大坑,她那天发烧,驾车去水立方的路上就像一艘小船在海上飘。
从水立方钢结构安装到膜结构安装,她真是亲眼看着水立方在长大。去年大年初三她就是在水立方工地度过的,采访水立方工程建设人员。为了奥运场馆建设,6年来他们没有休息过一个完整的节假日。她亲眼看到领导在工地上和大伙儿一块奋战,中午他们在简陋的饭桌上边吃包子边商量工程方案。水立方还没有用于奥运会,他们已经设计好了赛后场馆再利用的很多妙计。独特的建筑风格,良好的比赛设施,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中国为奥林匹克运动留下的遗产。
其实,在外形之内,这些场馆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奥运村的太阳能光热系统,利用太阳能为16000多名运动员提供洗浴热水; “鸟巢”通过收集、处理雨水,年均节水近6万吨……这样的设计思想,向体育之外的人们昭示了绿色、环保、爱护地球等先进的理念。
孙晶岩坦言,这个题材是她20多年采访生涯中难度最大的一次采访。题材涉及到多种领域,她的对策是虚心求教,笨鸟先飞。每采访一个人物前,她都要做大量的案头准备。采访完毕,读大量的与这个人物相关的书籍,进行知识恶补。例如她为了写好刘长春,她访问沈阳东北大学资料室、大帅府、“9.18”事变纪念馆、大连现代博物馆、档案馆、刘长春先生小平岛出生地、刘长春先生晚年故居等地方,她还遍访刘长春的亲人、同事,挖掘到很多独家的第一手资料。 《五环旗下的中国》还未脱稿,关于刘长春的 《中国奥运第一人》就在“我与奥运”暨第五届正泰杯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选中获奖。
由于筹办奥运会的特殊性,各个部门的工作都在同步进行。经常是她上午采访科技奥运,下午采访运动员备战,晚上采访场馆建设。一天之内采访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她只能横向穿插,边读书边思考边采访边写作。每天不管多晚,她都要整理采访笔记。她谦虚地表示: “由于功力不够,写作上还留下了很多遗憾。我对科技不精通,像治理污水,兴奋剂检测,食品安全监测都很陌生。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心急火燎赶赴第一线。如果能够认真打磨,作品还应该再上一层楼。写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书籍刚付梓,我就发现自己还应该再写一点什么。比如安保的一些细节,我当时就没有写到。”采访、写作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孙晶岩对记者说:“筹办奥运会的人都是热心肠,写奥运就是在与一些有着崇高精神境界的人打交道,近朱者赤,与他们相处我受到了教育和感动,他们才是这个会的主角,是真正的奥运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