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所述,在唐宋以前,“清”基本上是指男性的美质的。所以当明清文人开始把“清”的美学推广到才女的身上,而且把“清”说成是女性诗性的象征时,确实给文学评论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明清文人的观点之所以特别重要,乃是因为他们对“清”的创新的解释。例如,古人认为“清”兼有美与善的特质;现在明末诗人钟惺又在美与善之上特别强调”真”的重要性,并且很巧妙地把它和女性创作的特征联系起来。在他的《名嫒诗归》里,钟惺举例说明了妇女的“清”与“真”的特性:由于一般妇女缺乏写作吟诗的严格训练,反而使她们保持了“清”的本质;由于在现实社会领域的局限性,反而使她们更加接近自然并拥有情感上的单纯——那就是所谓的“真”。这种具有真善美的品质无疑成了女性诗境的特征,也使得女性作品成了男性文人的楷模,所以钟惺说:“男子之巧,洵不如妇人矣。”
明清文人的清的美学自然地对当时才女的自我肯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们开始意识到,女性本身就有诗的特质。但有趣的是,正当男性文人广泛地崇尚女性诗歌之时,女诗人却纷纷地表现出一种文人化的趋向,无论在生活的价值取向上或是写作的方式上,她们都希望与男性文人认同,企图从太过于女性化的环境中摆脱出来。在另一篇文章里,我曾经把这种男女认同的特殊现象称为文化上的“男女双性”(cultural androgyny)[9](P72-84)。在这里我只想强调明清女诗人如何刻意模仿男性文人写作的一点。例如明末女诗人陆卿子说:“诗故非大丈夫职业,实我辈分内物也。”[1](P176)又如,著名寡妇诗人顾若璞努力学习陶渊明及柳宗元的一派,而且主张性情与学问并重:“性之近者,引而愈亲;学之至者,积而能化。”[1](P758)另外,《名嫒诗纬》的编者王端淑则主张女性诗歌要能脱离脂粉气才算是好诗,而且特别推崇“女士中之有骨力者”[10](P337)。以上的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明清文学的新方向确是由男女两性共同开辟的。而明清妇女诗歌之所以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恐怕和这种两性的配合与合作有关。
明清才女的文学成就很容易令人联想到19世纪的英国女小说家。与明清的女诗人相同,英国女作家也十分多产,而且她们的作品曾大批地进入了文学市场。然而不同于明清的是,这些英国女小说家一般并没得到当时男性作者的支持或帮助。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英文系教授Elaine Showaher说,在19世纪的英国,女性作者在出版方面的亨通被男性作者看成是一种“女性的文学侵犯”(female literary invasion)。对于备受威胁的男性小说家来说,这些女小说家好像在发动一场集体的性别战争,“企图以一种积极的方式霸占男人的市场,偷取他们的文学素材,甚至抢夺他们的女性读者”[11](P39)。因此男性作家开始讥讽女性作者为没有文化的一群,认为她们不适合于写作,因为女性在现实中经验的缺乏成了文学创作的一大障碍。这样的批评正巧和明清文人把女性缺乏现实经验视为“清”的灵感的来源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
然而也正是这个性别之战,触发了19世纪女权主义作家在英国的兴起。这些不甘示弱的女作家公开宣布,她们要有独立写作和出版的自由,她们反对一向以男权为中心的制度。她们要建立一个以“姊妹情谊”为主的女性文化,因此她们开始创办自己的杂志和出版社,以与男权对抗。虽然这些早期的女性主义者并没有因此成为著名的小说家,但至少作为一群拓荒者,她们的努力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例如,后来有名的女作家Virginia Woolf就曾把自己的新作品交给这样的女性出版社出版。
无论如何,事实证明,真正有才华的女作家并没有因为男性作家的敌对态度而被忽视了。直至今日,英国女性小说家,如Jane Austen,Brontes姐妹和George Eliot等人都还是众所周知的作家,其盛名有时还胜过Charles Dickens和William Thackeray等男性作家。可见真正伟大的作家是不会被历史遗忘的。然而,Elaine Showalter教授却提醒我们,这种只重视个别的“伟大”作家的观念是不正确的。在她的书中,她一再强调,向来通行的文学史正是通过突出几个伟大的女作家,有意埋没了其他的女作家,使人对女性文学史失去了全面的意识。因此Elaine Showaher说,在一般的选集和理论的书籍中,我们看不到次等作家的影子。[12](P7)
其实明清文人和才女在他们努力编撰妇女选集的过程中,早已思考过类似Elaine Showaher所提出来的问题。他们发现自古以来的女诗人作品大多没有存留下来,为了不再让女性作家继续被历史遗忘下去,他们才把毕生的精力都放在收集女性诗歌的事上。例如为《国朝闺秀诗柳絮集》写序的黄传骥就感叹道:
山川灵淑之气,无所不钟。厚者为孝子忠臣,秀者为文人才女……惟闽阁之才,传者虽不少,而埋没如珍异,朽腐同草木者,正不知其几许焉也……[1](P921)
所以明清文人才女完全了解保存女性文学遗产的重要性。而他们所谓的“采观”,其实就是广泛收集的意思,不但收集主要女诗人的作品,也不忽略次等女作家的诗歌。在这一方面,尤以女诗人兼学者王端淑做出的努力最为可观。王端淑费了二十五年的时间专心编选了一部收有一千位女诗人作品的选集《名媛诗纬》。在这部选集中,除了一些新近采集到的前朝女性诗作外,其余全是明清当代的作品。《名媛诗纬》的涵盖面之广,可谓空前,而其编者的苦心亦可见一斑。关于这一点,王端淑的丈夫丁圣肇在选集的序中已说得很清楚。他说:
《名媛诗纬》何为而选也?余内子玉映不忍一代之闺秀佳咏,淹没烟草,起而为之,霞搜雾缉。[13]
以上的例子可以说明,明清的文人才女在设法把女性作品经典化的过程中,采取的是一网打尽的选集策略。这是一个正确的策略。今天人们之所以能看到这些女性作者的诗歌,可以说完全归功于这个策略。
我们可以很自信地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明清时代产生过更多的女诗人。然而,奇怪的是,尽管明清妇女文学的确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后来的文学史却没有那些女作家的名字。其被忽视的程度实有甚于Elaine Showalter所提出的有关英国次等女作家被文学史淡忘的问题。因为,即使是一流的明清女诗人也照样被后来的《中国文学史》忽略了。美国汉学家Maureen Robertson就曾注意到:“刘大杰在其所撰一千三百五十五页、涵括了二千五百年的《中国文学史》中,只提及五位女性作家,其中竟没有一位出自宋朝之后!”[14](P158)的确,一直到最近几年,一般文学史只在不断地重复薛涛、李清照等唐宋女作家,却对明清女诗人采取了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即使是对明清文学有研究的人,也大都以偏见的眼光来评价明清女诗人。例如,我们所尊敬的胡适先生曾说:“这三百年中女作家的人数虽多,但她们的成绩实在可怜得很。她们的作品绝大多数是毫无价值的。”[15](P167)怪不得曾经流芳一时的明清女作家诗词集还一直被埋在图书馆中,除了专门的研究者以外,几乎无人问津。幸而陈寅恪先生在他晚年的时候专心研究柳如是等明清女作家,才开始为这些才女平反。
即使如此,我们还是要问:是什么原因使得撰写现代文学史的人一再地忽略了明清女作家的重要性?在女性主义盛行的今日,我们很容易就会把箭头指向父权制,认为那是独霸的父权制提高了男性作者的地位,贬低了女性作家的地位。因为过去的文学史大都是男人编写的,女性作家很自然地沦为沉默的群体,而被排除在经典之外。然而,研究经典论的当代美国批评家Harold Bloom是绝对不会同意这样的解释的。在他的《西方正典》一书中,Harold Bloom屡次强调文学中的“美学价值”乃是决定经典的必要因素;他甚至评击女性主义者及多元文化论者,批评他们误以为经典的形成与外在的权力有关。[16]IHarold Bloom的言论正好说中了今日美国“文化之战”(cultural wars)的重点:那就是以性别和阶级为出发点的一连串经典论战。
平心而论,经典的问题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很难用纯“美学”或“权力”等简单化的概念来解释。对我个人来说,更有意义的一个题目是:经典在历史上的变迁。某些作家是如何成为经典作家的?他们后来又如何被排除在经典之外的?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著名的欧洲文学专家Ernest Robert Curtius曾经说过:
一个特别有用的文学研究工作,就是考证从公元1500年到现在,那些古代经典作家的地位的变迁,尤其看他们是如何逐渐地被遗忘的。”[17](P263)
美国文学专家Richard H.Brodhead(耶鲁学院院长)也曾在经典的变迁上作过不少研究。在他的The School of Hawthorne一书中,他特别研讨美国早期小说家Hawthome如何从辉煌的经典宝座退到幕后的深层意义。他说:
与他当初旭日东升时一样,霍桑的地位之衰微和整个广泛的美国经典结构有极密切的关系。它的衰微正可用来作为我们考虑所有经典跌落的原因:文学经典是经过什么样的阶段,才被驱逐出去或渐渐耗尽其生命力的?一向被视为经典的作品,如果它一旦失去了整个文化制度的支持,它又会怎样?[18](P201)
换言之,Brodhead以为经典的建立和淘汰与整个文化发展的动向息息相关。如果要了解一个(或一群)作者与经典变化的关系,那么我们就非得考虑所有的文化、社会、政治的因素不可。经典的变迁其实就是文化传统的演变,它绝对不是偶然的。
然而,现代有些学者认为,通常所谓的“经典”带有不少偶然的因素,例如,女性主义专家Louise Bemikow说:
通常我们所谓的文学史其实只是记录某些个人的决定和选择。至于哪些作者能传世,哪些作者会被时代淘汰,要看有没有人注意到他们,是否选择为他们撰文表扬。[19](P36)
果真如此,我们是否能把现代文学史家对明清女作家的忽视看成是一种性别歧视、一种特意选择不去注意或表扬的态度?或者,我们宁可说,明清女诗人的被淘汰乃是由于20世纪的文化变迁所致,就像美国19世纪作家Hawthome也逐渐被人遗忘了一样?不论如何,任何答案都会显得以偏概全。然而即使如此,我们知道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广大读者的判断力和接受的程度很有关系。今天我们作为新时代的读者,重读明清文人文化和明清才女的作品,更应当认识到自己负有多么大的文化重担,但同时也要知道自己拥有多么大的权力。
【参考文献】
[1]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M].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 康正果.交织的边缘[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
[3] W. V. Harris,"Canonicity",PMLA (January,1991).
[4] 刘勰.文心雕龙•序志[A].见范文澜.文心雕龙注[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5] Harold Bloom, The Westem Canon (New York:Riverhead Books,1994).
[6] Camille Paglia,Sexual Persona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0).
[7] 黄克剑.清——魏晋人物品藻中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J].福建论坛.1985(5);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5.125.
[8] 世说新语[M].之“赏誉”、“容止”篇.
[9] 孙康宜.走向“男女双性”的理想:女性诗人在明清文人中的地位[A].古典与现代的女性阐释.
[17][18] 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M].176、758.
[10] 钟慧玲.清代女诗人研究[M].台北:里仁书局,2000.
[11l Elaine Showaher,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British Women Novelists from the Bromes to Lessing(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7).
[12] Showaher,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P7.
[13] 王端淑.名媛诗纬[M].1667,1.
[14] Mauneen Robertson,"Voicing the Feminine: Constntctions of the Gendered Subject inLyric Poetry. by Women of Medieval and Late Imperial China",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5] 胡适.三百年中的女作家[A].胡适作品集[C].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86,14册.
[16] Harold Bloom,The Westem Canon,1.
[17] Emest Robert Curtius,European Literature and the Latin Middle Ages,trans.byWillard R. Trask (1953;rp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mity Press,1973),263.
[18] Richard H. Brodhead,The School of Hawthorn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1986).
[19] Elaine Showaher,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