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古典情怀下的现代观照(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左林霞  点击:次  时间:2001-09-03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文学的命脉》强烈的古典情怀还表现在作者论文评世时的“仁者”胸怀。在《作家与评家》中,王兆胜这样规劝某些势如水火、对峙不已的作家与评家,他说:“在如今的文化语境中,在当前的文坛,一个人要想完全摆脱功名利禄的影响,成为庄子笔下的‘真人’,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否则就是虚伪和做秀。但作家将心怀放得宽大些,容忍评家自由地论说;评家也能够设身处地,更多地以友善和理解的方式与作家对话,从而使文坛更加宁静、自由和健康,这恐怕是明智之举,也是必要和可能的。同时,每一个文化人包括从事文学的人如果能够多一些自我反省和批判的精神,恐怕也是相当重要的。关于这一点,当然包括我本人在内。”

具体到对某些作家作微观批评时,王兆胜亦秉持这种“中允平和”的文学批评观,在论述有些散文家在处理“知识”材料的失误时,他说:“在散文中,知识是一些材料,它必须被思想和智慧点燃,才会获得个性及其生命。最为重要的是,任何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一旦崇拜知识,越过了自己研究的疆界,那是极容易将常识当新知而津津乐道,有时还会出现难以避免的知识硬伤。这也是余秋雨散文常遭批评的一个原因。在这方面,王英琦散文的问题不少。比如,任何知识、概念、命题都是有前提和语境的,也是有其历史感的,如果脱离了这些而一般化地谈论是靠不住的。”这种批评持论公允,言辞温逊,相较于那些剑拔弩张,与批评对象势如冰炭的批判式文章,相信会更让人折服。

这种充盈于全书的古典情怀,营造出一种氤氲的人文氛围,于此更可以见出作者的器识与修养。读过太多的火药味十足的批判文字,顿觉是书温文尔雅的行文风致引人流连。学术界此调不弹久矣!

《文学的命脉》重点探讨散文创作,而作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就是专研现代散文大家林语堂的生平与创作的,对于林氏的著作下过极深的功夫,对其文风与用语了然于心,导致这本研究论集的行文与表述,颇具林氏风致。在论述“散文文体”这个纯粹学术性命题时,王兆胜以散文笔致写道:“散文文体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非确定性’和‘创造性’,一旦它以模式的方式被确定下来,也就开始枯萎甚至走向了死亡,不论是个人、流派,或是时尚都是如此。然而,我们又不能忽略它的内在限制,只有这样它才能保证其相对独立性。……形象地说,散文文体颇似‘水’,它没有自己的固定形状,所以几近于道;然而,它又是随时而变,随地赋形的。比如,它天冷时冻结成冰,天暖时化解为水,天热时蒸发成气,遇寒流聚为雨雪。又比如,在碗中水成碗形,在瓶中水成瓶形,在手中水成手形,在口中水成口形,在江河中水成江河形,在大海中水成大海之形。如果我们这样辩证地理解散文文体,就可以庶几近之,当前对于散文文体的许多错误认识也就可以得到纠正。”以灵活生动的文笔表达艰深枯燥的学理,这是该书的又一个明显特色。

与某些为体系而体系、在狭小的论述空间中叠床架屋的所谓学术专著相比较,《文学的命脉》“形散而神不散”,不重结构上的体系性却新见屡出,自出机杼,足堪推介。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