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没有问马。
(1′)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回答说:)“没有。”接着询问马的情况。
按照前一种标点,孔子只关心人的伤亡,对马的伤亡则不闻不问,那么,孔子就是一个十足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者了。
按照后一种标点,孔子既关心人的伤亡,也关心马的伤亡,只不过先人后马,先重后轻,这样理解的话,孔子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博爱君子。笔者认为,两相比较,后一种标点更妥,理由有三:(一)符合古人一问一答的文法。(二)符合孔子的一贯思想。(三)符合儒家思想的一贯精神。下面我们分别进行分析:
一、符合古人一问一答的文法
对于是非疑问句的否定回答,常见的语词形式就是“否”,有时写作“不”,如:
(2)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孟子·万章上》)
(3)万章问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 (《孟子·万章上》)
(4)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 (《孟子·万章上》)
(5)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战国策·魏策二》)
(6)(淮南王)复召曰:“将军许寡人乎?”(伍)被曰:“不。直来为大王画耳。”(《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7)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范雎)对曰:“不也。雎前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8)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对曰:“不也,夔非一足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9)齐宣王问匡倩曰:“儒者博乎?”曰:“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二、符合孔子的一贯思想
在《论语》一书中,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载涉及了社稷、民人、从政、为学、处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于孔子如何对待动物,《论语》中的记载虽然不多,但我们可以从有限的几条记载中得出结论:孔子对动物是充满爱心的。例如:
(10)《论语·宪问》: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在孔子看来,善跑的千里马不仅有力,而且有德。由此看来,孔子对马不仅仅是爱护,还有更进一层的赞美之意。
(11)《论语·乡党》:君赐生,必畜之。
凡是君主所恩赐的动物,孔子都要把它畜养起来。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孔子思想深处博大的悲悯意识与宗教情怀,孔子一生都在追求“仁”,一生都在提倡“孝悌”,其实,“仁”和“孝悌”只是孔子关爱生命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具体地说,是一个核心的组成部分。
(12)《论语·述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为了养生和祭祀的需要,孔子做不到绝对不杀生,无法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佛教徒相比,但是,在杀生问题上,孔子是十分节制的。孔子钓鱼的时候,不用大绳系网,以免将鱼一网打尽;孔子也不射击归巢歇宿的鸟,为的是不让它们受到惊吓。
(13)《论语·乡党》: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