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文学都柏林:王尔德的皮鞋,希尼的醉汉(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苏福忠  点击:次  时间:2001-09-02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我的座位比较靠后,等我从剧场出来,过厅里沸沸扬扬,听众全都在等待谢默斯·希尼的签字。我在爱丁堡文化节上见识过苏格兰的读者排队等待签名的阵势,拐几个弯的队伍已经很可观了,但比较眼前这沸沸扬扬一个大厅,是小巫见大巫了。我很想给希尼照相,便仗着外国人的身份,说着“对不起”,走到希尼的签字台前,问他是否允许我给他照一张相。希尼扭头看了看我,说:可以。我赶紧找了一个差强人意的地方,照了一张。然后,钻来钻去,走到售书台前,买了他的一本最厚的诗集:《敞开的地面——1966-1996诗集》。我又忙乱地从背包里找出纸和笔,写上了“苏福忠——来自中国”的拼音字母,才渐渐安稳下来。因为是从售书台前排队,我排在队伍的比较靠后的位置。我的前后都是上年纪的女人,每人手里都拿了两三本书。
  快轮到我时,我看见有人不仅带书来,还带了旧报纸和旧杂志让希尼签字。有的旧报纸上,还有希尼的照片。他们把书和报纸的来龙去脉,讲给希尼听,希尼往往会听得哈哈笑起来。不知何时,不远的酒吧前站出来一个喝醉的男人,不停吆喝希尼的名字,说他认得希尼,讥讽希尼装深沉,谁不知道谁,你希尼和大家一样,是冲着钱来的。后来,他嚷嚷得太吵闹了,影响读者和希尼的交谈,有人拉过来一个广告牌,挡在了中间,这下签字活动才安静一些了。我问周围的人,怎么没有人把醉汉拉走?她们笑笑,说:这是他的自由,也许他就喜欢这样和诗人交流吧。是吗?……我还想说什么,可轮到我了,我上前问了希尼好,拿出写好名字的纸,连书一起交给他。因为我站在相反的位置,看见希尼笔下多出许多字来,以为把我的名字拼写错了。得到签名再看,原来多写了几个字:苏福忠——我们来自中国的朋友,谢默斯·希尼,4.iv.08. 
  我把书装进书包,看了看手表,已经夜里十点多了,估计希尼完成签字,至少十点半钟。七点半开始的诗歌朗诵会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结束,接下来便是签字活动,这意味着希尼已经和读者交流并签字近两个小时了。近两个小时里,他不只是签字,还要说话,要回忆,还要微笑。但是他知道,他需要读者。没有读者,别说诗歌,任何文学形式都会消失。什么叫珍惜?什么叫坚守?什么叫尊重?什么叫自重?如果我参加讨论会和朗诵会还不是十分明白,这个签字的场面倒是让我明白了一切。
  DAAT列车在行进,我有点困意,但不能放任,因为登莱尔站离我住所的大运河码头站,只有七八站十多分钟的路。为了解困,我打起困顿的目光搜寻车厢。车厢里真可谓人烟稀少,只有三四个人。可能爱尔兰身高马大的人居多,座与座之间间隔很大,座位的后背很高。我收回目光的时候,看见我对面的座位后背上面,有一张广告牌,上面的文字稀稀拉拉。仔细看去,上面写了“诗之角”,下面原是一首诗: 
树 
我父亲栽下树 
我从他的花园拿起板斧 
一根一根枝桠 
我把树来砍伐 
并且收集起 
无数的木屑 
点燃夜间的火
却只为我保存灰烬 
  诗人名叫戴尔吉特·纳格拉,伦敦来的年轻诗人,虽然已经得过几项奖,但是还算不上名人。但这首诗,我反复咀嚼几遍,感觉很有味道。假如真有那么一天,世界的文学像砍掉的树枝一样在渐渐地边缘化,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点亮了人类黑暗的夜间,最后变成了灰烬,那么我毫不怀疑,最后守住灰烬的人,一定是都柏林人。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