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谭嗣同热爱祖国,还表现在热爱祖国的“好山川”,热爱美丽的自然风光。因此他有时也会从审美欣赏的角度描写“水态山容”以愉悦“性灵”。只是此类诗不多,今存有《道吾山》、《江行》、《岳阳楼五律》、《山居五律》、《碧天洞五古》等,大多是描写湖湘楚地山川风物。如《道吾山》云:
夕阳恋高树,薄暮入青峰。古寺云依鹤,空潭月照龙。尘消百尺瀑,心断一声钟。禅意渺何著,啾啾阶下蛩。(《全编》第9页)
谭《三十自纪》云:光绪十一年(1885)春,“归湖南,夏,陆抵浏阳” 24 。此诗即写所见浏阳道吾山古寺、瀑布龙湫、老龙潭之仲夏晚景。诗人欣赏着眼前清幽寂静的美景,暂时忘掉了“剑气昏”的时局,似乎六根清净,烦恼尽消,体悟到一种缥渺的禅意。诗冲淡雅洁,与写西北高山大河之雄放劲健迥然不同。又如写于光绪八年(1882)的《岳阳楼五律》:
放棹洞庭湖,湖空天欲无。登楼望落日,暧暧远村孤。水气昏渔浦,南风长嫩蒲。君山渺何许?青入《十眉图》。(《全编》第116页) 诗人游湖登楼所见洞庭湖之景,水天空阔,落日辉煌,水气氤氲,君山青翠,宛若一幅水墨丹青,淋漓而壮美。风格明朗高华,与上诗又不同,但也是以审美愉悦性灵的眼光赞誉洞庭湖的风物。写于光绪十五年(1880)由兰州赴京经河北怀安碧天洞之《碧天洞五古》则明显道出以“清赏”的心态观看山景:
远树小于拳,数峰伸似掌。一峰起其前,浓绿秋自上。扪萝栗 岩,欲往不得往。我非慕仙者,随遇寄清赏。颓曜薄虞渊,征鸟厉高敞。振衣踏残雪,樵唱逸幽响。(《全编》第122页)
诗前半写山峰、远树,怀着纯然“清赏”的心态,后半写落日、征鸟,亦显得心情轻松,而振衣踏残雪,游兴未尽,又陶醉于山歌幽远旋律中,写出碧天同清奇之景,沉浸于审美的愉悦中,也反映了诗人飘逸清旷的一面。
谭嗣同三十岁以后之诗佳作不多,但写山水的五绝《丁酉金陵杂诗》四首(《全编》第181页),却是一组清新可读之作,如其一、其四云:
吴淞半江水,湘中一尺天。年来都剪得,持入秣陵烟。
山远自苍翠,山势亦奇。山外已如此,山中知有谁。
四
谭嗣同自评其诗歌渊源与特点云:
嗣同于韵语,初亦从长吉、飞卿入手,旋转太白,又转而昌黎,又转而六朝。近又欲从事玉溪,特苦不能丰腴。大抵能浮而不能沉,能辟而不能翕。拔起千仞,高唱入云,瑕隙尚 不易见。 25
可见其诗学唐人兼及六朝,博采众长。他与近代程恩泽、祁寯藻等宋诗派以及陈衍、郑孝胥等同光体分道扬镳,而与以王运为首的汉魏六朝诗派相靠拢。其诗从长吉入手,乃学其构思奇特,想象新异,语言瑰诡,康有为《六哀诗》所谓“文词发诡怪” 26 ;从飞卿入手及转而学六朝,大约学其词藻精美;学太白得其浪漫想象、雄放风格;学昌黎得其劲健之气。
其实于唐人谭嗣同更学杜甫,其诗之忧患意识与悲壮风格正与杜甫一脉相承。孙宝 《忘山庐日记》即看出这一点:“悲壮苍凉,有杜少陵、白香山之意。” 27 从上引诗已足以证明“穷年忧黎元”、“国破山河在”的杜甫精神延伸在谭身上。此外,谭好化用杜甫诗句,亦可见对杜诗的熟悉与偏爱。如“水于天外浮”(《洞庭夜泊》,《全编》第28页)化用杜甫《登岳阳楼》“乾坤日夜浮”句意,“鱼龙此日同萧瑟”(《残嶰》,《全编》第72页)化用杜甫《秋兴八首》“鱼龙寂寞秋江冷”句意,“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晨登衡岳祝融峰二篇》其一,《全编》第89页)化用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意,等等,不一而足。
近代对谭嗣同影响较大者则为龚自珍、王闿运等。其《论艺绝句六篇》其二云:
千年喑室任喧□,汪、魏、龚、王始是才。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全编》第92页)
“汪、魏、龚、王”据自注是指汪中、魏源、龚自珍、王运。此诗虽然是论文,但他认为“魏默深、龚定庵、王壬秋,皆能独往独来,不因人热。其馀则章摹句效,终身役于古人而已”(《全编》第93页),可见其钦佩的是龚、王等不为古人所役的创造精神,此精神亦通于诗(当然对王的评价并不准确)。钱仲联称:“谭复生诗,代表当时浪漫风气,仿佛似龚定庵。” 28 龚自珍对谭嗣同的影响,首先是在思想上,即那种心忧天下的胸怀,改革政治的激情,其次是借山水寄寓情志的表现模式;再次是龚诗浪漫的色彩,大胆的想象,雄放的风格,这在谭诗中亦有鲜明的表现。谭诗与龚诗颇为相似,有时甚至瞒过诗坛高手法眼。对王运,谭嗣同颇多誉词,王闿运诗尚汉魏六朝,乃得之于王夫之,而王夫之是谭最钦慕之人,所以谭之偏爱王运与王夫之有关。
谭嗣同诗主体风格乃承李白、杜甫与龚自珍。第一,即所谓“豪放”(南村《摅怀斋诗话》) 29 ,“诗尤雄健,每诵之为气王”(李肖聃《星庐笔记》) 30 ,“诗笔瑰玮”(王赓《今传是楼诗话》) 31 ;谭自评亦是“拔起千仞,高唱入云”。谭诗雄健豪放之根源在于其人秉性气质之刚毅豪爽,得之于西北艰苦生活磨砺出来的强悍之气,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追求理想的高远志向与昂扬向上的慷慨意气。这在其写的山水诗中随处可见,而《潼关》、《秦岭》、《陇山》、《崆峒》等诗中则有鲜明的体现。其具体特征一是意象硕大,意境壮阔,无论是雄踞山腰的关城,还是万里流淌的大河,乃至大气的峻岭,浩瀚的沧海,皆须以如椽大笔方能勾勒之,显示崇高之美。二是笔下意象喜化静为动,生气郁勃。如写山多呈动态,“山入潼关”犹嫌不足,更驱“秦山奔放竞东走”,“狂澜欲倒回其波”;写松石也见“松 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皆充溢着奔放之气势。
第二,即是苍凉悲壮。此风格主要见于抒情诗,但一些山水诗由于寄寓忧患意识,故亦得杜诗之遗意。如写武汉的几首诗:“秋老夜苍苍,鸡鸣天雨霜,星河千里白,鼓角一城凉。”(《武昌夜泊二篇》其一,《全编》第68页)“颓乌西堕风忽忽,吹瘦千峰撑病骨。半规江影卧雕弓,郊原冷云结空绿。”(《登洪山宝通寺塔》,《全编》第70页)皆因暗喻政治局势的危险,心怀忧思,而显得苍凉冷寂。但“远略未因愁病减”(《览武汉形势》,《全编》第73页),又有悲壮之感。
谭嗣同山水诗风格还是不拘一格的,特别是近体诗较少“杀气”。有的明丽,如《邠州七绝》:
棠梨树下鸟呼风,桃李蹊边日复红。一百里间春似海,孤城掩映万花中。(《全编》第140页)
有的清幽,如前引《道吾山》、《兰州庄严寺》、《江行》等。《江行》云:
野犬吠丛薄,深林知有村。岸荒群动寂,月缺暝烟昏。渔人随星出,云帆挟浪奔。橹声惊断梦,摇曳起江根。(《全编》第10页)
有的含蓄隽永,如前引《丁酉金陵杂诗》其一、其四。
有的劲瘦,如《登洪山宝通寺塔》,总之,谭嗣同山水 诗体裁多样,格调不一,有较深的诗学造诣。
还有一点即是谭嗣同山水诗喜用白描之笔,不喜掉书袋,这也是他与学人之诗的宋诗派格格不入的原因。
谭嗣同作为维新派重要诗人,与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相比,其“诗界革命”实践并不多,由于其三十四岁即辞世,一生未曾跨出国门,视野终不如黄、康、梁广阔。因此其山水诗之“新意境”缺乏异域景观,显得不够丰富。如果天假以年,亦周游列国,那么其山水诗成就肯定更上一层楼矣!
注释
①汪国垣《光宣诗坛点将录》,见《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第95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②⑤⑦23梁启超《谭嗣同传》,《谭嗣同全集》第521页、第521页、第524页、第521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4年版。
③见《先仲兄行述》,《谭嗣同全集》第201—204页;《石菊影庐笔识·思篇》,《谭嗣同全集》第255页。
④13 20 21 24《三十自纪》,《谭嗣同全集》第204—206页。
⑥《谭嗣同全集》第3—4页。
⑧《上欧阳瓣姜师书》第二,《谭嗣同全集》第294页。
⑨《仁学·自叙》,《谭嗣同全集》第2页。
⑩《刘云田传》,《谭嗣同全集》第171页。11《谭嗣同全集》第527页。
12见涵锐、江锋:《谭嗣同的莽苍苍斋》,《北京日报》1957年6月2日。
14 15 16 17 18 19 22《饮冰室诗话》第1则、第63则,第2则、第59则、第60则、第64则,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25《致刘淞芙二》,《谭嗣同全集》第380页。26《谭嗣同全集》第527页。
27 29 30 31钱钟联主编《清诗纪事·光宣朝卷》第14723页、第1472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28《梦苕庵诗话》第15页,齐鲁书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