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本书在尽力充分钩稽杜诗学文献的同时,还注意了对理论性问题的把握。著者首次对此前并未得到学界重视的顾炎武、李因笃、顾宸等人的杜诗学成就进行了评述,对四库馆臣的杜诗学观点作了中肯的剖析。在此之前,关于杜诗学史上许多杜诗注本的评价,论者一般多引四库馆臣之语作为定评,鲜有人对四库馆臣的杜诗学得失作全面的研究。本书著者对此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指出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对杜诗注本的考证精芜并存,其杜集提要的撰写多是贬多于褒,表现了对杜诗学史总体认识的不足。立论公允,足堪凭信。这一理论问题的澄清,也同时丰富了清代杜诗学史的理论内涵。
第三,本书揭示了许多全新的诗学论题,值得学界同仁关注。比如清代杜诗学界存在“以八股论杜”现象,由于其法有机械呆板、穿凿附会之弊,此前颇受论者非议。《清代杜诗学史》详细追溯了这一解诗方法产生的历史渊源,并具体分析了以金圣叹《杜诗解》为代表的“八股论杜”者解析杜诗的特点及其所产生的流弊。最后指出,此法之招致批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八股文的恶名所累,金氏所采用起承转合之法论杜律,应该说是符合大多数杜律的结构形式的,也是恰切的。况且他对于此种形式的把握还能采取灵活的态度,而不是拘牵形式,死于句下。八股论杜这种方法使学者们开始从反方面认识到杜诗“以文为诗”的特色,也就是杜诗与文章的结构形式有相通之处,而这种发现无疑促进了对杜诗形式与内容的更深入研讨,不仅为清初的杜诗学界辟出了一块独标异帜的新领域,而且为清代的杜诗学研究注入了时代内容。著者这些分析能够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解析诗歌阐释史中的特殊现象,所论就不空泛,得出的结论也就令人信服。
第四,该书中采用了许多全新的视角,这些新视角的切入,为整部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让人佩服著者不拘一格的研究方式和灵活多变的思考方法。比如清代后期的杜诗学研究,由于前代研究的辉煌成就难以超越,加之思想保守落后,所以成为清代杜诗学史上一个明显衰落的时期。那么在论述这一段学术史时,除了总结衰落的表现和原因之外,似乎很难再作出什么文章。然而著者却又从太平天国对杜诗学的影响与这一时期杜集印刷的发达及其对杜诗的普及等方面,从而展示了这一衰落期内辉煌与黯淡交织的转型特点。这样不仅立体地描述了清代后期杜诗学研究的真实状况,又能站在整个杜诗学史发展的角度,以全新的视角打开了我们的思路,并为其他历史阶段杜诗学研究进程提供了参照。又如学术界对《全唐诗》的研究已称详尽,然而著者以杜诗学这一特定的角度切入,作出《全唐诗》编者在杜诗底本校勘中凝结了李因笃、朱彝尊等清初杜诗学者的杜诗异文校勘成果的独特结论。这些结论都是发前人所未发,堪称卓见。
第五,严谨学术规范的强调。《清代杜诗学史》中凡是涉及引用他人研究成果之处,都明确注明出处,体现出良好的学术规范。同时,著者对所论问题,均通过充分的考索,详细的论证,然后得出结论。遇有疑问或值得商榷的地方,也都是在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之后,通过比较、勘查,然后再下结论。这种严谨踏实的治学作风,是特别值得在青年学者中提倡的。
总之,《清代杜诗学史》一书资料丰富、梳理清晰、论析深入、颇多新见,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杜诗学著作。它是近年来杜诗学研究中取得的一项重要的学术成果,也是杜诗学史构建过程中的一项可喜创获。相信这部专著的出版,对促进杜诗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将作出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