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秋雨宣布“封笔”以后,有关他的研究反倒火爆起来。从核心理论期刊到各级各类学报,刊登的余秋雨研究层出不穷,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的研究走向深入。例如:王强《文化的悲哀:余秋雨的学问及文章》〔148〕、汤溢泽《〈文化苦旅〉:文化散文衰败的标本》〔149〕、东方生《严肃与荒诞的巨大成功:余秋雨文化散文质疑》〔150〕、胡晓明《读〈文化苦旅〉偶记》》〔151〕、仟从巨《余秋雨散文得失评说》、〔152〕唐韧《论余秋雨散文的文体创建》〔153〕、马元龙《重返大家气象:秋雨散文的超越》、〔154〕董伟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创新》〔155〕、武淑莲《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悲悯》。〔156〕对余秋雨散文的评论集中于文化与文学两方面。批评者指责他:“组装了历史与文学”,〔157〕无艺术创见,而他的中国文化阐释更是纰漏百出。称道者则肯定他“为历史造象”、〔158〕艺术上推陈出新、重建民族人格的执著等等。余秋雨散文是当代散文创作实践争议最大的分歧点,有关的研究还会继续,将散文定位于文化,是耶?非耶?还有待于在散文本质的进一步呈现中给以评说。
〔1〕《中国作家》1996年第6期。
〔2〕《美文》1996年第3期。
〔3〕《人民文学》1996年第2期。
〔4〕《当代》1996年第2期。
〔5〕《美文》1996年第10期。
〔6〕《作家》1997年第3期。
〔7〕《北方文学》1996年第4期。
〔8〕《作品》1996年第9期。
〔9〕《美文》1996年第9期。
〔10〕《美文》1997年第1期。
〔11〕1997年10月7、8日台湾《中国时报》。
〔12〕《山西文学》1996年第6期。
〔13〕《散文天地》1996年第6期。
〔14〕《美文》1997年第3期。
〔15〕《天津散文》1996年第3期。
〔16〕《中华散文》1996年第3期。
〔17〕《中国作家》1997年第6期。
〔18〕《山花》1996年第11期。
〔19〕《青年文学》1996年第1期。
〔20〕《大家》1996年第4期。
〔21〕《福建文学》1996年第7期。
〔22〕《随笔》1996年第1期。
〔23〕《人民文学》1997年第2期。
〔24〕《花城》1996年第1期。
〔25〕《花城》1996年第4期。
〔26〕《花城》1997年第4期。
〔27〕《当代散文》1996年第4期。
〔28〕《作品》1997年第3期。
〔29〕〔42〕《花城》1997年第2期。
〔30〕《山东文学》1997年第9期。
〔31〕《福建文学》1996年第8期。
〔32〕《上海文学》1996年第4期。
〔33〕《上海文学》1997年第4期。
〔34〕《中华散文》1996年第2期。
〔35〕《大家》1997年第6期。
〔36〕《大家》1997年第4期。
〔37〕《大家》1997年第5期。
〔38〕《十月》1997年第2期。
〔39〕《西藏文学》1997年第2期。
〔40〕《当代作家》1997年第6期。
〔41〕《北方文学》1997年第7期。
〔43〕〔75〕《台港文学选刊》1996年第1期。
〔44〕《广州文艺》1997年第8期。
〔45〕《散文·海外版》1996年第4期。
〔46〕〔80〕《天涯》1997年第1期。
〔47〕《当代》1997年第1期。
〔48〕《湖南文学》1997年第5期。
〔49〕《芙蓉》1997年第5期。
〔50〕《中国作家》1997年第6期。
〔51〕《莽原》1997年第3期。
〔52〕《美文》1996年第4期。
〔53〕《西北军事文学》1996年第2期。
〔54〕《当代》1997年第1期。
〔55〕《散文天地》1996年第6期。
〔56〕《钟山》1997年第5期。
〔57〕《散文·海外版》1997年第3期。
〔58〕《散文》1997年第9期。
〔59〕《十月》1997年第4期。
〔60〕《上海文学》1997年第3期。
〔61〕《青年文学》1997年第6期。
〔62〕《青年文学》1997年第11期。
〔63〕《山东文学》1997年第11期。
〔64〕《作品》1997年第11期。
〔65〕《北方文学》1997年第7期。
〔66〕《莽原》1997年第4、5期。
〔67〕《青年文学》1997年第4期。
〔68〕《散文·海外版》1997年第1期。
〔69〕《青年文学》1997年第3期。
〔70〕《人民文学》1996年第9期。
〔71〕《钟山》1996年第5期。
〔72〕《花城》1997年第5期。
〔73〕《作品》1997年第7期。
〔74〕《随笔》1996年第5期。
〔76〕《散文》1996年第3期。
〔77〕《长城》1996年第4期。
〔78〕《钟山》1996年第6期。
〔79〕《鸭绿江》1997年第12期。
〔81〕《人民文学》1996年第8期。
〔82〕《随笔》1996年第4期。
〔83〕《花城》1997年第5期。
〔84〕《红岩》1996年第1期。
〔85〕《人民文学》1996年第1期。
〔86〕《读书》1996年第4期。
〔87〕《台南四川同乡会年刊》1997年。
〔88〕《黄河文学》1996年第1期。
〔89〕《中国作家》1996年第2期。
〔90〕《中国作家》1997年第3期。
〔91〕《芙容》1997年第5期。
〔92〕《美文》1996年第10期。
〔93〕《四川文学》1996年第12期。
〔94〕《芙蓉》1996年第5期。
〔95〕《美文》1996年第10期。
〔96〕《中华散文》1996年第6期。
〔97〕《中华散文》1997年第6期。
〔98〕《山花文学》1996年第12期。
〔99〕《作品》1996年第1期。
〔100〕《香港作家报》1996年第11期。
〔101〕《阳关》1996年第2期。
〔102〕《香港作家报》1996年第12期。
〔103〕《美文》1996年第1期。
〔104〕《中国作家》1996年第4期。
〔105〕《文学世界》1996年第4期。
〔106〕《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
〔107〕《90年代中国艺术散文观察》,见《山东文学》1997年第10期。
〔108〕《艺术散文自身的局限性》,见《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1期。
〔109〕《美文》创刊号1992年第4期。
〔110〕《美文三年》,见《美文》1996年第1期。
〔111〕《文艺评论》1997年第4期。
〔112〕《北京文学》1996年第6期。
〔113〕《论散文的“母体”与“子体”》,见《当代文坛》1996年第2期。
〔114〕《中国散文与中国小说》,见《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3期。
〔115〕《散文·骈文·美文:比较观照中的文体辨析》,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1期。
〔116〕《现当代记人散文与短篇小说体裁辨》,见《东疆学刊》1997年第4期。
〔117〕《文学自由谈》1997年第3期。
〔118〕《工人日报》1996年4月13日。
〔119〕《理论与创作》1997年第1期。
〔120〕见《雨花》1997年第5期。
〔121〕《山东文学》1997年第11期。
〔122〕《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
〔123〕《当代文坛》1996年第4期。
〔124〕《当代文坛》1997年第4期。
〔125〕《绥化师专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
〔126〕《延安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3期。
〔127〕《当代作家》1996年第4期。
〔128〕《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第6期。
〔129〕《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130〕《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131〕《文学评论》1997年第5期。
〔132〕《台港文学选刊》1997年第8期。
〔133〕《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5期。
〔134〕《南方文坛》1997年第5期。
〔135〕 1996年12月20日《文艺报》。
〔136〕 1997年1月7日《光明日报》。
〔137〕《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138〕《当代作家》1997年第5期。
〔139〕《南方文坛》1997年第4期。
〔140〕《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6期。
〔141〕《当代文坛》1997年第2期。
〔142〕《长城》1997年第3期。
〔143〕《当代文坛》1997年第1期。
〔144〕《当代文坛》1996年第2期。
〔145〕《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6期。
〔146〕《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4期。
〔147〕《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2期。
〔148〕《文学自由谈》1996年第1期。
〔149〕〔157〕《文学自由谈》1996年第2期。
〔150〕《佛山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5期。
〔151〕《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
〔152〕《山东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6期。
〔153〕《辽宁大学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4期。
〔154〕《华中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1期。
〔155〕〔154〕《中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6年第6期。
〔156〕《固原师专学报》199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