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言语视角:一种可行的新诗阐释途径(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罗振亚  点击:次  时间:2001-09-08 00:00于哲学网发表

   爱中的思维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经常能够平中见奇,在貌似不相干的事物之间建构起自己的联系途径。这种思维特点在精神思考里的折射,和大凡优秀的著述皆致力于思想经营的学术认知遇合,保证了他的研究每每都能注意原创和问题意识的张扬,多有闪光的创见。对“欲说还休”诗歌语言本质维度的发现,决定了他更多时候不看诗人表白了什么,而看作品表现了什么,一切从文本出发,挖掘诗歌文本的召唤结构;这样他在诗人诗作个案以及思潮流派的研究上,或能察漏补缺,让被历史忽视的问题“出场”,或对看似已成定论的被读者误读的命题去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恢复其本来面目,提出新观点。例如从现代实证思维、现代时间等角度分析、总结现代新诗语言的内在变革动力,认为是现代时间及其价值观念和现代实证思维共同催生了现代新诗,并决定现代新诗选择现代白话作为语言表述媒介,继而由之引发了语言表述方式的快速更迭,基本的诗歌语言模态的形成,和引入翻译视角研究新诗等,这些本是新诗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过去却因研究方法和框架的陈旧,少有人深入地对之进行探究,爱中现在把它们适时地填补上了。即便是对已经被人们充分认识的研究对象,他也能避开流行的规矩的却不痛不痒的定评结论,有自己的独到发现。如在论述新月诗派的语言表述形态时,爱中后发制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将之纳入整个新诗语言发展史的宏阔背景下,透过诗歌现象挖掘深层规律,引发出对艺术规范的思考。他以为传统批评对新月语言特征的格律化指认,是一种深深的误读,新月奉行的是传统格律与西方自由理念融合下的规律化诗学,这种语言诗学不仅反驳了初期新诗过于散漫、趋向解构的语言表述方式,而且第一次在语言表述上给予了现代新诗以现代的语言身份,为现代新诗确立了“熟悉而陌生”的语言表述理念。这种判断标示出了新月在新诗语言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估衡准确,立论平稳却自有创见新解,平实又自有深度厚度,让人感到比较中肯可信。应该说,这种阐发和描述虽然只是一家之言,未必都很正确,有些看法也远非定论,还存在着可商榷的余地,但它在某种程度上突破、改写了新诗的研究历史,必将引起人们进一步的思考,为新诗史的重写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
  要完成中国新诗语言研究,仅仅具有冒险的勇气和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坚实的学养做支撑。对这一点爱中十分清醒。所以几年来他边精细地研读质感的诗歌历史文本,边冷静钻研中外诗学理论,边深入涉足结构语言学等研究领域,更注意寻找三者的结合点。正是由于有这种清醒的理论自觉和扎实丰富的学术积累,他的论述基本上做到了厚积薄发,有条不紊,出入裕如,避免放空疏平庸之言,有深度有见地。第一手丰瞻文本材料的甄别、启用、比较、细读,保证了结论和观点的客观科学,实事求是,不论是宏观的俯瞰还是文本的细读,都比较符合新诗的语言表述实际;与诗歌文本诗歌现象紧密糅合的美学、哲学、心理学、结构主义、原型批评等多元理论的运用,由于消化融汇的巧妙大都恰到好处,渐进习焉不察的境地,克服了有些年轻学者满口新名词却不着边际、以理论硬套研究对象的弊端,显示了专业化的学理上的通达与深入。全书视野阔达,叙述从容,其征引文献之多,涵盖内容之广,论证用功之细,都使文章体现了一种严谨认真、客观公正的实证精神和优良学风。在写法上以论带史,史论结合,突破了一般诗歌史研究著作的叙述格局,极力张扬历史研究中的主体性;并且这一相对科学的架构,和作者喜欢注意精神活动的抽象性、在理论王国漫游的个性气质谐和,为全书烙印上了比较浓郁的理论思辨色彩。只是他从不以理论思辨取代新诗历史的客观性,不因主体的扩张牺牲研究对象的丰富和绚烂,所以,优点即局限,过多的理论高蹈、纠缠有时让人感到玄、涩,个别处和文本扣合得不十分紧凑,离哲学近,离文学远。
  也许是由于学位论文篇幅的限制,也许是作者刻意追求理论密度之故,论文还像没有完全打开的提纲,略显单薄;但这也为作者将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许多可待拓展的张力。希望早日看到他博士学位论文的姊妹篇——中国当代诗歌语言研究的成果出来。
  在一些人先验的认识中,有过新诗创作经历的人更能深刻体会诗人的创作甘苦,更适合于新诗研究。这其实是一个必须击破的思想迷信。爱中随我读书之前几乎没有写过诗,念研究生以后也很少写诗;但他在诗歌研究领域却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做出了不菲的成绩。也就是说,写诗的人固然宜于研究诗,不写诗的人同样能够研究好诗。我一直固执地以为学问之道寂寞而漫长,它是靠一代一代不断传承的接力。在这条路上,任何人都只能以断代的方式加入、丰富整个人类文化精神的历史,而无法独立地走向永恒。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每逢看到学生的研究成果问世,我都比自己的著作问世更加高兴。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愈发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老话,愿爱中在学问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