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研究历来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重镇,这两年发表的关于这方面的文章共计有200篇左右,其中针对《文心雕龙》发表的文章约110篇,针对《诗品》和《文选》发表的文章各有20多篇,针对《典论·论文》和《文赋》发表的文章各有10篇左右。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对此期文论进行宏观把握的几篇论文。杨存昌《魏晋六朝:古典文艺美学的历史转折》一文认为“魏晋六朝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民族特色与文学艺术相结合的关键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点”。文章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审美境界的转折;(二)审美情感本体观的转折;(三)艺术表达方式的转折;(四)内容形式观念的转折;(五〉审美价值观与艺术接受观的转折。〔45〕张海明《玄学本体论与魏晋六朝诗学》和《玄学价值论与诗学》着重论述了魏晋玄学对魏晋六朝文学理论的深层影响,作者认为这一影响在于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在于用以指导文学理论的哲学观念,以及由此而来的价值取向、研究方法。前文中,作者指出从影响文学理论的角度看,玄学本体论的重要意义有二:一是对事物之本体与现象的区分,这自然会促使理论研究去追问事物存在的最终依据,而不止于现象层面的探讨;二是玄学本体论的真正着眼点乃在人格本体论,而对人格本体论的真正关注则不可避免地导向人性自然说,个体之情感、个性由此得以突出。另外,将玄学才性论引入文论,也有助于作家论的研究。在后文中,作者认为由玄学“以无为本”的价值取向所决定,魏晋六朝诗学在审美取向上相应地表现为重神贵虚、自然清丽和以悲为美三个方面。〔46〕此外,张海明还发表了综述性文章《海外和台港地区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日本、韩国、西方学者和台港地区对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作者也提出了我们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即“对中国古代文论在海外和台港地区的研究还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介绍。与日本、台港学者相比,我们还没有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47〕
关于曹丕的《典论·论文》,其“文气”说仍然是讨论的重点,其中有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曹丕“文气”说作了探讨,一是余福智《〈典论·论文〉之“气”的生命美学诠释》,该文通过分析“气”在先秦生命哲学中的意义,认为它有两种涵义,一指自然运化功能,另一特指生命功能。两者可统一为宇宙生命功能。“气”是“道”和“器”的中介。文章进而指出,曹丕把气引入文学理论,指生命气息,他的“文以气为主”的命题,张扬着生命自由展开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关注生命素质,关注文化人格。〔48〕二是张家钊的《“元气”论与曹丕“文气”说》,该文通过分析“光气”在先秦的意义和它在汉代的发展,以及曹丕和王充的思想联系,认为王充的“禀气”说是联结汉代“元气”论与曹丕“文气”说的中介环节,曹丕的“文气”说吸收了王充“禀气”说中尊重个性、崇尚天才的思想,他把“气”从哲学领域引入文学批评,构建了自己的“文气”说。对于陆机的《文赋》,钱志熙《论〈文赋〉体制方法之创新及其历史成因》结合《文赋》产生的思想背景和文学背景进行分析,探讨了《文赋》的创新价值和历史成因。文章对《文赋》的批评史地位多有精到的论述。〔49〕
《文心雕龙》研究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重中之重,这两年发表的论文涉及了“龙学”研究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文心雕龙》一书的性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潘新知《还〈文心雕龙〉“写作学”专著之真面目——走出龙学研究的“文学理论”误区》紧密结合文本,从《文心雕龙》的写作目的和性质,写作理论体系的构成及具体写作规律的揭示等方面过行分析,认为该书研究的是一切文章的写作规律,其中可归入今日“文学”范畴的只占一小部分;该书存在“文学理论体系”只能说是一种臆想,《文心雕龙》当属文章写作学论著。〔50〕《文心雕龙》一书的立论和结构是刘勰苦心经营的结果,它究竟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也一直为“龙学”界瞻目。普慧《〈文心雕龙〉与佛教成实学》对学界认为《文心雕龙》的立论和结构是受了佛教因明学的影响的看法提出质疑,文章考察了佛教传入中国的经过和刘勰与佛徒的交往关系,并比较了《文心雕龙》与《成实论》在结构体制上的相似之处,认为《文心雕龙》的成书受到了齐梁时期极为盛行的佛教《成实论》的深刻影响。〔51〕张少康《再论〈文心雕龙〉和中国文化传统》从《文心雕龙》中的三个基本文学理论问题,进一步探讨了它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关系:(一)“天人关系”思想和《文心雕龙》中的心物关系论;(二)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和《文心雕龙》的文学风骨论;(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审美传统和《文心雕龙》的“隐秀”论。〔52〕李建中《刘勰的人格境界与〈文心雕龙〉的人格理论》结合刘勰的人生经历论述了他的人生境界,并认为他的人格境界在《文心雕龙》中呈现为“道”、‘智”、“性”三位一体的作家人格论。〔53〕杨乃乔《互补与整合——论刘勰文学理论体系“内儒外道”人格类型的构成》认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两家文学理论以阐释主体为中介,从外在的文化冲突转向内在的人格互补。这一理论现象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走向自觉,且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理论史上“内儒外道”的批评人格,如文章指出,“刘勰正是在《原道》篇中调和了儒家文学理论崇尚的‘人文’和道家文学理论崇尚的‘自然之文’,并最终把‘人文’和‘自然之文’在‘道’的层面下分别归置于其理论体系的主体论和方法论中”。〔54〕涂光社《现代〈文心雕龙〉研究述评》对现代“龙学”的研究状况分阶段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55〕
关于《诗品》研究,曹旭的两篇文章值得注意,一是《钟嵘的文学观念及诗学理论》,文章认为钟嵘的文学观念及诗学理论主要表现在《诗品》的诗歌发生论、本质论、诗体论、创作论等方面,表现在他具体的品评之中,文章分别从这几个方面作了较为深入全面的探讨。〔56〕二是《〈诗品〉所存疑难问题研究》,文章提出了《诗品》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一)钟嵘身世中的疑点;(二)《诗品》中诗人的职衔称谓;(三)《诗品》中的误文;(四)《诗品》未品诗人研究。作者最大限度地收集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自己的推测和解释。如对于钟嵘身世中的疑点,文章抓住钟嵘高祖、曾祖、祖父三代仕历犬牙交错的现象推测,认为假如钟嵘曾祖钟源仕后魏永安太守时,“身居伪朝,其家属子女仍在南朝,情况可能与陈伯之相同,那钟嵘的家庭无疑会受到牵累,并与东晋政权处于某种对立地位,由此蒙受巨大的政治阴影和生活悲痛”,“钟嵘也会由家庭的悲剧,联想‘楚臣去境,汉妾辞宫’的历史悲剧”,“联想整个社会的怨悱,贯穿汉魏晋以来‘以悲为美’的传统”,“最后把‘怨’与‘雅’同时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以评判诗歌的优劣高下”。这一合理推测有助于我们理解隐藏在钟嵘文学观念背后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即“中国古代文论家在构造理论、形成观念,提出自己新见解的时候,如古代诗人在写他们生命的歌,同样有个人身世和家庭命运的参与”。又如关于《诗品》未品诗人,文章认为,“真伪难以确定;‘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诗学理想;不品叙事诗,也许是《诗品》未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卓文君《白头吟》和蔡琰《悲愤诗》的原因”。〔57〕此外,高华平《从‘文笔之辨’到重‘文’轻‘笔’——《诗品》扬谢抑颜原因新解》分析了魏晋南朝文笔观念的演变过程,认为颜谢二人所持的“文笔”观念分属不同的阶段,这对他们诗歌创作的影响也不完全相同,造成了颜氏诗歌具有“杂文学”的特点,谢氏诗歌具有“纯文学”的特点;而“文笔之辨”发展到齐梁时期,影响了文学批评,产生重“文”轻“笔”的观念,这就形成了《诗品》扬谢抑颜的诗评。〔58〕
关于《文选》研究,仍然围绕着《文选》的编者、版本、选文标准分类等问题展开。一,关于《文选》的编者问题,有穆克宏《试论〈文选〉的编者问题——兼与清水凯夫教授商榷》〔59〕、傅刚《〈文选〉的编者及编纂年代考论》〔60〕等文章;二,关于《文选》的版本注本问题,有傅刚《试论〈文选〉所收陆机〈挽歌〉三首》〔61〕、周勋初《〈文选〉所载〈奏弹刘整〉一文诸注本之分析》〔62〕、傅刚《关于近代发现日本古抄无注三十卷本〈文选〉》〔63〕等文章;三,关于《文选》选文标准和萧统的文学观,有马正学《从〈文选〉看萧统的文学观》〔64〕、陈庆元《萧统与声律说——:〈文选〉登录齐梁诗剖析》〔65〕、〔韩〕金良美《从〈文选〉的抒情赋看萧统的文学观》〔66〕等文章;四,关于《文选》的文体分类,有穆克宏《〈文选〉文体分类再议》〔67〕、曹道衡《关于〈文选〉的篇目次第及文体分类》〔68〕、傅刚《论〈文选〉“难”体》〔69〕等文章;此外,曹道衡的《关于〈文选〉中六篇作品的写作年代》通过对刘孝标的《重答刘秣陵沼书》、《辨命论》和《广绝交书》,徐悱的《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陆倕的《石阙铭》和《新刻漏铭》等三位后死于沈约的作者的六篇作品写作年代的考察,得出“《文选》所录的作品,不是以作者的卒年为断限,而是以天监十二年或天监末产生的作品为断限”的结论。〔70〕跃进《有关〈文选〉“苏李诗”若干问题的考察》着重批驳了“苏李诗”作者“庾信说”的观点,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批驳:一,在庾信出生之前,“苏李诗”早已在世流传,并为人征引;二,“苏李诗”不可能是徐陵后来加进《文选》中的。〔71〕
这两年还发表了几篇探讨南北朝诗歌声律的文章,如徐青《南北朝转韵律诗概要》〔72〕、〔日〕樋口泰裕《北朝诗格律化趋势及其进程》〔73〕。樋口泰裕的文章把诗律中避开上尾、鹤膝和应该遵守一句之中二四不同的原则看做南北朝时代诗歌创作上声律理论的集中反映,以此为基准对北朝诗人作品的声律分析阶段进行了全面调查,得出结论曰:“不仅在南朝,而且在北朝也确实存在注意声律的诗歌创作实践,他们的实践形成一种态势,就是朝着后来唐代律体诗的方向而稳步地发展。”
〔1〕钱志熙《论中古文学生命主题的盛衰之变及其社会意识背景》,《文学遗产》1997年第4期。
〔2〕傅刚《论汉魏六朝文体辨析观念的产生与发展》,《文学遗产》1996年第6期。
〔3〕何新文《从〈诗赋略〉到〈文集录〉——论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目录的发展》,《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4〕张少康《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5〕刘晟、〔韩〕金良美《“魏初文学自觉”说质疑》,《山东师大学报》1997年增刊。
〔6〕李文初《从人的觉醒到“文学的自觉”——论“文学的自觉”始于魏晋》,《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第2期;《再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齐梁说”质疑》,《学术研究》1997年第11期。
〔7〕孙明君《建安时代“文的自觉”说再审视》,《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8〕李建中《魏晋文学的人格生成》,《文学评论》1996年第2期。
〔9〕王力坚《西晋文学与建安文学承传关系论》,《学术论坛》1996年第1期。
〔10〕钱志熙《魏晋“杂诗”》,《文史知识》1996年第2期。
〔11〕刘刚《论建安诗风的时代性转换》,《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3期。
〔12〕汪春泓《颍川风习与建安文学》,《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第6期。
〔13〕孙明君《论曹操对原始儒学精神的诗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14〕缪军《走向心灵——曹植〈杂诗〉小议》,《广西师院学报》1997年第4期。
〔15〕曹道衡《陆机的思想及其诗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6年第1期。
〔16〕柏松《潘岳:在超越与沉沦之间》,《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
〔17〕张晓林《由自卑到超越的心灵历程——论左思的创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18〕曹道衡《试论东晋文学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2期。
〔19〕胡大雷《玄言诗的魅力及魅力的失落》,《文学遗产》1997年第2期。
〔20〕王力坚《山水以形媚道——论东晋诗中的山水描写》,《学术交流》1996年第3期。
〔21〕袁行霈《陶渊明享年考辨》,《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
〔22〕张可礼《陶渊明的文艺思想》,《文学遗产》1997年第5期。
〔23〕李建中《试论陶渊明的人格精神》,《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6期。
〔24〕顾农《前期陶渊明的双重人格》,《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3期。
〔25〕木公《山水诗兴趣原因新探》,《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4期。
〔26〕李炳海《庐山净土法门与晋宋之际的山水诗画》,《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第6期;《慧远的净土信仰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学术研究》1996年第2期。
〔27〕朱起予《论谢朓的山水诗》,《苏州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28〕傅刚《永明文学至宫体文学的嬗变与梁代前期文学状态》,《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3期。
〔29〕许云和《欲色异相与梁代宫体诗》, 《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
〔30〕詹福瑞《梁代宫体诗人略考》, 《河北大学学报》
1996年第2期。
〔31〕樊荣《梁陈宫体诗的发展和界说》, 《学术研究》
1996年第10期。
〔32〕李宗长《江淹诗歌的题材选择及其文化意义》,《南京师大学报》1997年第2期。
〔33〕许云和《梵呗、转读、伎乐供养与南朝诗歌关系试论》《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
〔34〕傅正谷《〈洛神赋〉的梦幻辞赋史地位及当代论辨》,《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2期。
〔35〕许结《声律与情境——中古辞赋诗化论》,《江汉论坛》1996年第1期。
〔36〕郭建勋《论建安骚体文学转向个性化、抒情化的内因外缘》,《求索》1996年第2期;《论建安骚体文学情感指向的主要层面》,《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2期;《论建安骚体文学的转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论阮籍、嵇康的骚作品及其他》,《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5期;《晋代骚体文学的三大主题》,《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晋代骚体文学的艺术风格与主要体式》,《中国韵文学刊》1996年第2期;《论晋代骚体文学情感的世俗化》,《人文杂志》1997年第5期;《论南朝骚体文学艺术上的新变》,《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第3期。
〔37〕莫砺锋《南朝山水文初探》,《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
〔38〕范子烨《〈洛阳伽蓝记〉及其与名僧“格义”的关系》,《北方论坛》1996年第5期。
〔39〕欧阳健《东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家群考论》,《龙岩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
〔40〕钟林赋《论魏晋六朝态怪中的人鬼之恋小说》,《社会科学辑刊》1997年第3期。
〔41〕张海明《〈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及与清谈之关系》,《文学遗产》1997年第1期。
〔42〕李雁《〈世说新语〉叙事艺术个案分析》,《山东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43〕〔美〕RichardB·Mather(马瑞志)《〈世说新语〉的世界》(范子烨译),《学术交流》1996年第1期。
〔44〕刘仁树《论〈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第6期。
〔45〕杨存昌《魏晋六朝:古典文艺美学的历史转折》,《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46〕张海明《玄学本体论与魏晋六朝诗学》,《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玄学价值与诗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47〕张海明《海外和台港地区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东方丛刊》1997年第1/2期。
〔48〕余福智《〈典论·论文〉之“气”的生命美学诠释》,《佛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49〕钱志熙《论〈文赋〉体制方法之创新及其历史成因》,《求索》1996年第1期。
〔50〕潘新知《还〈文心雕龙〉“写作学”专著之真面目——走出龙学研究的“文学理论”误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51〕普慧《〈文心雕龙〉与佛教成实学》,《文史哲》1997年第5期。
〔52〕张少康《再论〈文心雕龙〉和中国文化传统》,《求索》1997年第5期。
〔53〕李建中《刘勰的人格境界与〈文心雕龙〉的人格理论》,《学术月刊》1997年第4期。
〔54〕杨乃乔《互补与整合——论刘勰文学理论体系“内儒外道”人格类型的构成》,《江海学刊》1997年第1期。
〔55〕涂光泽《现代〈文心雕龙〉研究述评》,《文学评论》1997年第1期。
〔56〕曹旭《钟嵘的文学观念及诗学理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57〕曹旭《〈诗品〉所存疑难问题研究》,《文学评论》1997年第6期。
〔58〕高华平《从‘文笔之辨’到重“文”轻“笔”——〈诗品〉扬谢抑颜原因新解》,《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59〕穆克宏《试论〈文选〉的编者问题——兼与清水凯夫教授商榷》,《福建学刊》1996年第1期。
〔60〕傅刚《〈文选〉的编者及编纂年代考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第1期。
〔61〕傅刚《试论〈文选〉所收陆机〈挽歌〉三首》,《文学遗产》1996年第1期。
〔62〕周勋初《〈文选〉所载〈奏弹刘整〉一文诸注本之分析》,《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
〔63〕傅刚《关于近代发现日本古抄无注三十卷本〈文选〉》,《文学遗产》1997年第6期。
〔64〕马正学《从〈文选〉看萧统的文学观》,《西北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
〔65〕陈庆元《萧统与声律说——〈文选〉登录齐梁诗剖析》,《中州学刊》1996年第3期。
〔66〕〔韩〕金良美《从〈文选〉的抒情赋看萧统的文学观》,《云梦学刊》1997年第2期。
〔67〕穆克宏《〈文选〉文体分类再议》,《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
〔68〕曹道衡《关于〈文选〉的篇目次第及文体分类》,《齐鲁学刊》1996年第3期。
〔69〕傅刚《论〈文选〉“难”体》,《浙江学刊》1996年第6期。
〔70〕曹道衡《关于〈文选〉中六篇作品的写作年代》,《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
〔71〕跃进《有关〈文选〉“苏李诗”若干问题的考察》,《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
〔72〕徐青《南北朝转韵律诗概要》, 《湖州师专学报》1996年第2期。
〔73〕〔日〕樋口泰裕《北朝诗格律化趋势及其进程》,《烟台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