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结论
随着“三教合流”的趋势,泰山娘娘和海神娘娘分别被吸收进佛道神衹中来。
民间有说法认为泰山娘娘是观世音的化身。而道教则认为她是碧霞元君,道教经典《碧霞元君护国庇民普济保生妙经》中说她有“护国庇民”之职,担“普济保生”之任。而妈祖成佛成道则更加离奇:明代出版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就说其母尝梦南海观音“与以优钵花,吞之,已而孕”,十四个月后生下的妈祖是观音化身。道教《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则称妈祖之前身乃妙行玉女,因太上老君目睹“翻覆舟船,损人性命”便命她“降生人间,救民疾苦”。然而,“民众祭祀它们,并不是以及它们是道教之神或佛教之神才祭祀的,而是因为它们如何灵验,如何有权能,如何能够保障他们的利益;因为自己、家庭或者这个世界一旦怎么样了,就必须在什么时候祭祀等等。祭神的属性并不取决于祭神本身,而取决于参加祭神的民众”。
但是从两位女神被吸收到佛道信仰体系的过程却能看出国人的一种信仰心理:那就是一个神祇要扩大影响范围,香火千古不绝,那他就必须或儒或道或佛,否则终究是“无门无派”。泰山娘娘和海神娘娘都具有掌握生死、吉凶、灾难、婚育、丰歉和祛病消灾等司职,从民间信仰的功能上说,当内陆的人们找到一种救苦救难的精神寄托的同时,沿海地区的人们也需要一种寄托。所以。当内陆的泰山娘娘香火旺盛并向沿海地区传播时,南方的妈祖带着她保护航海的特殊司职传人山东与当地一部分沿海地区的海神仙姑相结合后在山东沿海地区形成海神娘娘信仰,并与内陆文化相融合,最终形成山东海洋文化的特色——海神娘娘信仰。文化具有适应性,“如果某些习俗在特定环境下更为适应,那么,在相似的条件下,一般都能发现这些相互。联系的文化特质‘束’”。
泰山娘娘和海神娘娘都是由“人”至“神”的,因为她们综合了民族始祖神、爱神、生育神、生产生活保护神以及“圣人”的特征,以信仰心理产物和精神力量的存在形式,在某些方面寄托了古人和今人于人间难以企及的慰籍、期盼和愿望。山东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民众对两尊神灵的崇拜,也反映了不同地区民间信仰的特点及她们代表着当地的历史背景、地理风貌、社会形态以及民众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