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南岳书院——湖湘文化的肇始
南岳之所以称为“文明奥区”。也与书院文化的发达有着密切的联系。书院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有代表之一,而南岳衡山的书院文化又是中国书院文化的一大奇观。在南岳衡山,不仅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书院——邺侯书院。也有名扬天下的“四大书院”之一的石鼓书院。还有开启近代人文之光的船山书院。故曾国藩说:“天下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此话不是没有道理的。明代嘉靖年间。全国共有书院900多所。其中湖南有124所。衡州府即有31所。又以南岳衡山为例。其书院的数量。可以位列中华之冠。清光绪年间。南岳先后建有书院27所,而同时湖南每县平均只有4所书院。全国平均每县只有1.8所书院。因此。以南岳为代表的衡州书院是自唐以来即盛名于天下。书院作为一种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特殊的文化传播和教育形式,为中国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邺侯书院是中国书院史上最古老的一所书院,为唐代宰相李泌(722-789)隐居南岳的读书之所。原名“端居室”。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先贤而改名为“邺侯书院”。邺侯书院也是中国最早的私人藏书馆。其藏书之多。数以万计。韩愈游历南岳,参观邺侯书院时,就写下了“邺侯家书多,架插三万轴”诗句。
南岳书院之所以出名,在于它肇始了湖湘文化。南岳衡山是湖湘学派的发源地。宋代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儒学发展到了宋代,终于迎来了一场真正的复兴——理学的诞生。湖湘学派就学术本质而言是宋明理学的一大学派。理学在北宋发轫之初,有周敦颐的“濂学”、二程兄弟的“洛学”、张载的“关学”。到了南宋。则有朱熹的“闽学”、陆九渊的“江西之学”、吕祖谦的“金华之学”和胡氏父子的“湖湘学”,其中又以“闽学”与“湖湘学”最为出名。两支均是北宋二程之“洛学”南传的结果。二程之学由“程门立雪”的杨时而南传。杨时传罗从彦,罗从彦传李侗,李侗传朱熹,是为“闽学”;二程之学南传的另一派是由号称“程门四先生”之一的谢良佐开启,谢良佐传胡安国,胡安国传其子胡宏。胡宏传张轼。是为“湖湘学”。
“湖湘学派”一名,是由朱熹提出。后经黄宗羲、全祖望的学案梳理而加以确定的。南宋初年,胡安国(1074"1138)来南岳衡山定居,在紫云峰下文定书院讲授《春秋》之学,湖湘学派由此而发端。胡安国去世后。其子胡宏(1106-1162)承继了“春秋大义”家法,以南岳衡山为中心,以书院为基地,主持了湖湘学派的发展。此后。南岳衡山不仅是培养湖湘学派的摇篮,也是发展和传播湖湘学派学术思想湖湘文化的中心。
湖湘学派的兴起,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意义。它后来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学术流派的范畴,而是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湖南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如王船山、魏源、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熊希龄、杨度……等历史名人,也造就了一大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造就了具有湖湘文化精神和特点的各路“湘军”。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和发展。
四、南岳古庙——江南古代建筑的典范
南岳庙。俗称“南岳大庙”。是祭祀南岳衡山之神的主庙。是中国南方现存的最大的古庙之一,是一座集民间祠庙、佛教寺院、道教官观三者于一体。儒、佛、道于一身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既体现了我国高超的建筑艺术。也体现了南岳衡山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南岳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岳庙究竟起于何时?现在无从确考。大概自远古时代起,在祝融峰顶即有了原始的祭坛,后来才逐步演变成现代意义上的祠庙。现在的南岳庙是隋代初年建于此地的。距今大约有1500年的历史。到了宋代。创建了南岳庙庙制(仿帝居),以后历朝历代都是在宋代的基础上加以扩建与增修的。自宋代以来。南岳庙屡修屡毁。前后共经历了10余次大规模的修复。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固的音乐旋律。南岳庙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935万平方米。其中古建筑面积1.2492万平方米。中轴线上有九进、四重庭院。亭台楼阁均是红墙黄瓦。东有八座道观,西有八座佛寺,一色青瓦灰墙,四周角楼墙垣相连,墙内苍松翠柏掩映。是我国南方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从审美的角度加以审视,南岳庙应该视作是完美艺术的组合:以科学的态度加以认识,它又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成就: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它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综合体与沉淀物。在南岳庙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有形的视觉艺术——中国寺庙的造型、布局、工艺、绘画、雕塑:也可以领略到无形的精神文化——佛道的教义、佛道的清规、游客的顶礼膜拜和使人感到压抑的心灵上的震撼。我们可以在南岳古庙中寻索历代建筑的脚步和历代工艺的演变,可以领悟出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与格式,更可以感受到历代无数能工巧匠门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南岳庙扬北方宫殿之雄伟。存南方园林之秀美。布局严谨。如帝王之居。虽经千百年之沧桑。仍然是“崇制如初”。庙宇层次分明。抑扬开合。高低错峙。其平面和空间布局,有序曲、重主题、留尾声,宛如一曲凝固的华彩乐章,显示出古代匠师们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红墙黄瓦、重檐翘角、雕梁画栋、碑刻雕塑等,无一不是历史留下的烙印。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因此,我们可以说。南岳庙集古代建筑之大成,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别是反映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泥塑、木雕、石刻数量之多、品种之齐全、技艺之精湛,无不令人惊叹不已。早在明清时期,南岳庙就以它那出色的泥塑、木雕、石刻而被人们誉为“江南三绝”。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南岳古庙的部分建筑材料的碳-14测定表明,南岳古庙的大部分建筑属于明清时期,如钟亭、鼓亭、长廊、寝宫、御碑亭、御书楼、正殿等;嘉应门为元代;最早的是西角门,为后梁时期的建筑。又据南岳区文物管理处的统计,南岳古庙有后梁时期建筑1处、元代建筑1处、明清建筑4处、清代建筑4处、民国时期建筑6处。我们讲南岳古庙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是指南岳古庙主要建筑的年代属性,而不是全部建筑年代的属性。
五、南岳禹碑——中国的“贝希斯敦铭文”
贝希斯敦铭文是古代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的记功石刻,也是被西方学者称为亚洲最有历史价值的石刻古文献。公元前522年9月,大流士一世在镇压了高墨达的政变和平定各地的暴动之后,在贝希斯敦大崖石上铭刻了这一重大事件的前后经过。铭文是用波斯、埃兰、巴比伦三种楔形文字刻成,在文字的上面还并列有大流士等贵族及所俘虏的九个暴动首领的浮雕。1835年,英国学者罗林逊发现了贝希斯敦铭文并制成拓本。1847年。他成功地解读了贝希斯敦铭文上的三种楔形文字。从而导致了“亚述学”的诞生。
南岳衡山的碑刻,最早者当首推禹碑。南岳之有禹碑。从西晋起。即不断有所记载。后于宋代被四川人何致发现。摹刻于长沙岳麓书院后巨石之上。至明嘉靖年问,长沙太守潘镒重修岳麓书院,发现禹碑于荒草灌木之中,于是辗转翻刻。几遍全国。经过学者们的考证和释读,禹碑当属于春秋战国时的作品。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其内容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而立。因此,无论是从它产生的年代。还是该碑的古文字价值和历史价值。都应当毫不逊色于同时代的古埃及著名的罗塞达碑和古波斯的“贝希斯敦铭文”。
所谓“摩崖石刻”,是指镌于岩石之上的造像题记、石刻经典等书法作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南岳衡山的摩崖石刻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距今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据最新统计,南岳衡山风景区内共有历代摩崖石刻298处。其中唐代以前3处、宋代35处、元代6处、明代45处、清代41处、民国34处、现代57处、无款识77处。
南岳衡山摩崖石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石刻数量大,各种书法齐全。在众多的石刻中,楷、行、隶、草、篆等各种书法体一应俱全。其所刻之字。大到400厘米见方,小到10平方厘米,横刻竖刻不等。完全可以组成一个石刻博物馆。二是这些石刻大都与佛教和道教有关。或咏佛咏道。或祀神祈祷,充满着对佛道的膜拜以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冀。三是摩崖石刻比较集中,如水帘洞一地即有石刻30余处。四是石刻题撰者来源广泛。既有朝廷要员,也有普通百姓;既有文人墨客。也有僧尼道众。书石题刻者来自全国各地。遍及各个阶层。五是南岳衡山摩崖石刻的书法艺术品位极高。如唐代李泌,宋代张孝祥。明代湛若水、顾嶙、王棕沐,清代王夫之、李元度、彭玉膦。民国何键、邹鲁、李烈钧、宋哲元、薛岳,建国后周谷城、赵朴初、王朝闻、王学仲等人的书法。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