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悖论”最初来源于孟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即个人节俭的美德导致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发展疲软的社会罪恶。这样看来,艰苦奋斗似乎与“节俭悖论”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从本质上说,艰苦奋斗与“节俭悖论”没有必然的联系。首先,从“节俭悖论”自身来说,“节俭悖论”产生是有其特定的时空条件的,只有在大量资源闲置、商品供过于求、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或存在严重失业时,才有可能出现这种悖论所呈现的矛盾现象。如果社会已经达到充分就业,但资源紧缺,甚至存在膨胀缺口,这时节俭可能就会抑制过高的总需求,也有助于消除通货膨胀。其次,我们要正确认识“三个不等于”现象:即浪费≠消费,艰苦奋斗≠不消费,拉动内需≠大吃大喝。“浪费不是消费,消费是必要支出,而浪费则是对财力、物力无益的消耗。鼓励消费是鼓励那些有能力消费、可以消费而未消费的人去消费,并不意味着鼓励人们去追求时髦,挥霍浪费。”艰苦奋斗也不是死守住钱,一分钱不花,一味地去节俭。拉动内需也并不是要求我们要选择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铺张浪费。第三,从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和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来看,中国人的消费观念相对保守,这和尚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分不开的。目前,在中国存在着“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三个老大难问题。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是不能完全解决这些“后顾之忧”的。面对这些事实,中国老百姓的消费观念又如何能“敞开胸怀,放开手脚”呢?第四,艰苦奋斗强调节俭,但不是一味地去节俭,而是应该根据自身的收入水平适当消费。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居民的消费水平应区别对待。
三、自觉树立节俭意识,建设节约型社会
第一,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来创建“节约型社会”的首要工作在于,唤醒国民具有一种基于自身资源不足的深沉的忧患意识以及由此而生的节约意识和效率意识。在观念上自觉扭转艰苦奋斗的认知误区,深刻理解和把握艰苦奋斗内涵的时代新意。第二,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节俭意识。节俭意识的树立,应从“小”抓起,充分利用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条件,从小培养青少年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对党政干部和消费者进行节俭意识和观念教育,养成“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气,把“新节俭文化理念渗透到各种文化建设之中去。”第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有力的支撑。制定和完善消费税制,为了节约和保护资源及生态环境,对于那些耗费资源比较多,并且对环境有较大负面影响的消费行为课以重税;制定和颁布消费行为法规,对铺张浪费的行为可以尝试给以严惩;大胆进行制度创建 , 使各领域都有较为齐备的规章制度来防范消极懈怠、奢侈浪费、骄奢淫逸现象的发生。第四,注重技术创新,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服务。艰苦奋斗绝不等于蛮干,也应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服务于节约型社会。对一些濒临枯竭的资源,可以发明可替代的新资源;对一些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可以降低污染减少排放;同时,可以进行循环经济,提高效率,厉行节约。
四、结语
“战争年代我们靠艰苦奋斗赢得了政权, 和平年代我们靠艰苦奋斗赢得发展, 在新世纪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我们还要靠艰苦奋斗去赢得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邱家政,《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保持艰苦奋斗精神》[J]广西烟草,2006年第2期
[2]储霞,《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J].党政干部学刊,2001年第11期
[3]禹建柏,《对当代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理性思考》[J] 湖湘论坛,2007年第 1期 (总第 112期)
[4]武振,《从节俭悖论到适度节俭——一个循环经济的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2007 年第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