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路在何方(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张洪静  点击:次  时间:2001-09-1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文化是人民历经千年共同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最终也应该回到民间,在它的创造者身上找到保持文化得以延续所依赖的世俗的土壤,勿论深邃还是浅薄,贵族或者草根,只要是人类历史与文明的一部分,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后代,56个民族的后代,都有责任担起这个文化继承者的重担,今天,社会变革日益侵蚀着本土文化的根基,西方的文明冲击已经变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向我们兜售欧美的意识形态,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就犹如一面镜子,使我们有自知之明,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之时不会乱了方寸,盲目地跟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责无旁贷,而在此基础之上的继承传统文化,创新现代文化的现实意义更加巨大。文化的活化利用其实早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生活就是各种文化的出生地,如何使寻求文化的“有机利用”,保障创新激励下的活力还需要一代接班人的不懈努力!
  所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相信在矛盾重重的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在万众瞩目的今天保护与发展兼顾,寻求一条活化保护之路。对待文化,勿论是文化人还是平民百姓都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贡献自己的智力,举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大旗,增强中华儿女的凝聚力,真正将文化的保护作为关系民族独立生存与发展的大事来抓。
  
  参考文献
  [1]张军<论无形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的有形化利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5月,第25卷第3期
  [2]德村志成<世界遗产开发与旅游发展问题之探索兼论中国和日本的相关比较>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27 卷第5 期2007 年9 月
  [3]Benjamin W。 Porter & Noel B。 Salazar(2005),Heritage Tourism, Conflict, and the Public Interest:An Introdu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