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维也纳(1)-文化研究
来源:  作者:孙 晶  点击:次  时间:2001-09-1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种理念的积淀。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是鼓励各种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支柱,它的音乐厅、音乐院及街头都是维也纳音乐的舞台,这些促使维也纳音乐文化形成了多元并列。
  [关键词] 维也纳 音乐文化 多元性
  
  从维也纳生活中的音乐巡礼——析出维也纳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理念。文化就是这种理念的积淀。“文化”定义为“一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几乎是“民族性”的代名词,“文化”是不能比优劣的,如果有就等于说民族有优劣,在这个意义上“文化”不可比。一种文化就如同一个人,由于环境和条件不同,如地域、人种、习俗、历史、分工、身份、利益等的不同,每种文化都有体现其民族特征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人们常说音乐无国度,在维也纳音乐生活的重要性及其多样性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每年的7月到9月,维也纳都将迎来音乐的节日,此时的维也纳到处是音乐则体现得更加深刻,它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音乐外表。大厦、纪念碑和雕塑证实了昔日曾有过的大师风采。街头音乐同音乐学院传出来的乐声交织融合。地铁站、车站及道路的宣传栏贴满了音乐会的宣传画。连餐馆和食品都标有作曲家和音乐家的名字。此时的市政厅前已布置好了露天的大型荧幕,并摆放好整齐的座椅,布置出足够能容纳几千人的会场,为每天播放歌剧、清唱剧、交响乐、芭蕾舞剧等做好了准备。每天播演之前都有主持人进行讲解,观众座无虚席,每一部作品播演完都会得到观众雷鸣般的掌声。虽然是露天的播演,但是观众们确完全沉浸于美妙的音乐之中,犹如坐在奢华的音乐厅中欣赏着昔日大师精彩的演出。这就是处于欧洲中心的音乐之国的音乐之都一维也纳的形象。他们知道如何品位来自生活中的音乐和享受来自音乐中的生活。
  维也纳音乐历史的象征大多体现在国家歌剧院附近的几个街区内,如“音乐之友协会”的那条马路,今天那幢大楼里已拥有了好几个音乐表演厅、一个图书馆、档案室及一间奥地利名琴室,展示Boesendorfer制造的钢琴,里面摆放着华贵的钢琴和悬挂着奥地利大钢琴家及几幅外国钢琴家的巨幅画像,从悬挂的音乐家画像我们可以感到维也纳对音乐风格的包容性。其威严,给人的印象是崇拜的敬慕,而不许触摸或在琴上弹奏。
  维也纳曾经属于奥地利统治下的哈布斯堡帝国。帝国现今已不复存在,但维也纳仍有帝国之貌、之声。尤其它在音乐融合上的大气,体现了他的帝国风范。这一点从步入史蒂芬教堂聆听管风琴曲就能得到证实。在主要是天主教的维也纳的大教堂里,我们能经常听到的是巴赫管风琴曲辉煌的声音,而巴赫却是北德的一个新教徒。
  维也纳不但欢迎音乐的多样性,也为各种不同的音乐的展示提供广阔的空间。每当傍晚漫步在维也纳商业中心凯恩特纳大街,走在通往圣·史蒂芬大教堂的路上,你能看到许多街头音乐家各种类型的表演,曲目五花八门。有的街头音乐家用匈牙利语演唱或演奏斯洛文尼亚民间乐器;有的表演混合了几种风格,乡村民歌加上当代流行歌曲:还有的来自音乐学院的几个未来演奏家们拉着小提琴,演奏着贝多芬、莫扎特时期的古典音乐;在圣,史蒂芬大教堂的周围经常还有来自南美安第斯山区的排箫合奏,用西班牙语演唱他们来自心灵的歌曲。这里经常有许多的观众,观众们不管能否听懂歌词,也不管街头艺术家们来自于世界的哪个角落,在这里观众们给的钱最多,因为,他们在此被各种音乐所感染,音乐浸透了他们的生活。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