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理主要是指同一文化群体的人在内外社会环境、物理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相互作用影响下形成的整体的心理倾向。它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长期积淀物,内部呈现出一种稳固结构,对外则表现为一种反应格式。文化心理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被称作文化心理定势。台湾心理学家杨国枢等人总结了十四点中国人的传统心理特征:(1)集体主义取向;(2)家族主义取向;(3)特殊主义取向;(4)顺服自然取向;(5)他人取向;(6)关系取向;(7)过去取向;(8)自拟取向;(9) 权威态度;(10)依赖态度;(11)求同态度;(12)谦让态度;(13)知足态度;(14)外控态度。这些必然决定和影响着中国人对外界事物的判断和评价。而西方社会是一个以基督教为主导地位的社会,它以勤劳、节俭、物质至上,讲求实效为基本精神。同时它还强调个人主义,这个个人主义包含平等的个人权利、有限政府、自由放任、自然主义、公平机会、个人自由、道德发展和尊严。他们将这些共同作为对外界事物的衡量标准。
2.2 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的具体含义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友好,可是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对此会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幅度的重要因素。然而,要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2.3 伦理和法制观念的差异
在调节人的行为和处理纠纷方面中西方有着更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中国文化习惯于回避从法律上考虑问题,而是着重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而大多数西方人都恰恰相反,他们更多的是从法律上考虑问题。(2)中国人在数千年的封建文化孕育下建立在社会等级观念上的平均主义倾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中“官本位”的思想又显得十分突出,它使一些人崇拜官吏而藐视法律制度,习惯于依靠当官的“后台”来做交易,并且想当然地认为“只有这样才可行”。
2.4 语用迁移造成的影响
人们对遇到的现象、事物和行为的评价和解释是建立在本身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同样如此,因此往往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语用的迁移。由于受汉族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的影响,我国的学者往往会不自觉地按母语的思维模式进行推理,导致交际失败。在商标翻译中,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例如:“白象”牌子的方便面,按中国人的思维习惯,“白象”(white elephant) 是强大的象征,吃了这种牌子的方便面会使人强壮。中国人因此会推断出“白象”在西方社会也应受到欢迎,而事实上,此牌子的商品在欧美是很难找到市场的,因为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的语用意义是“昂贵而无用的东西”。又如,在中国人看来,“龙(dragon)”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据《圣经》记载,“龙”是罪恶的象征。所以,西方人对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无法理解。 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
3. 结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社会文化知识是构成交际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文化作为各个民族不同信仰及习俗多年积淀和沉积的产物,它有共性又有个性,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亦然。从文化冲突的原因入手,除了要客观地对待媒体等社会因素,更重要地应设法从教育角度给人以人格和心理上的引导。而外语教学作为了解外来文化的主要渠道之一,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文化理解,文化比较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应视为外语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交际者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意识,重视语言文化特征及对语言的影响,尽量避免发生交际上的严重失误。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华厚坤,试论跨文化语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
[4] 王福祥、吴汉樱 ,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 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