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文化传承绽奇葩——国风文集《文心夜耕》代序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2-2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看了国风先生的文集《文心夜耕》对于读多了小男小女们耍嗲发腻、矫情强愁的文字,听惯了名流名嘴近乎戏谑、忽悠的各类讲坛高论的我来说,犹如进入一个别样的新天地,充满惊喜和陌生感。正像久不闻黄钟大吕,充耳只有瓦釜雷鸣,令人恹恹欲绝。忽听得幽谷传来清越的水声泉咽、鸟啭莺啼,不禁怦然心动,赞之曰:郁郁乎雄且奇猗,洋洋乎大而文哉!

     

      这便是我读这本文集后的初步感受。

     

      抛开具体内容,仅看目录,便领略了作者的渊博和丰厚,包括了哲学、历史、宗教、文学,特别是对传统儒学和民族文化,更有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从先秦诸子的解析,魏晋风骨的评介,以迄程朱理学的演绎,无不条陈缕析,头头是道。关于历史,则强调治史的传统和品德,使我们得睹史官的铮铮傲骨;关于文学,则兼收诸般体裁和各个流派的交融互补,探求其内在的精神世界。还有一些比较生僻的论题,例如《人间梦》、《佛外说佛》、《外交谋略》等,其系统专门的评介,有着很大的认识价值,使我们颇开眼界,有所裨益。还有一部分写人的传记文章,作者的选择也很见其视野和兴趣的广博。不仅有马克思这样的伟人,还有文学巨匠曹雪芹和蒲松龄,一代宗师如佛门的鸠摩罗什和儒家的朱熹,才子美女如司马相如和西施,艺术大师如梅兰芳,还有当代意大利的时装设计大师范思哲,而且每篇都写得生动详尽,洋洋洒洒,很见功力。

     

      据我所知,作者公务繁忙,夙夜劬劳,却能于业余时间,舍弃了通常的休闲和娱乐工夫,埋头读书,勤奋写作。虽是学理工出身,而有志趣于文史钻研;且不说其文章的质量水平,仅以发表和结集的著作的字数来看,也是相当惊人的。特别耐人寻味的是文集题名《文心夜耕》,“文心”是其探索创作的宗旨和追求,“夜耕”是他辛勤创作的过程和特征,非常契合他的生活状态。这样执著和顽强的精神,值得钦佩。

     

      综观整个文集,我还十分赞赏作者的严谨认真。大量的学术考证,引经据典,一丝不苟。论述或起承转合,旁征博引;或一往情深,直抒胸意;或借人假事,慷慨议论,俱为性情中的文字,实是作者的心声,而非率尔应和之作。我很喜欢那篇《穷乡不长GDP》,对家乡故土的热爱,对世俗偏见的不屑溢于言表,没有什么敦厚和作态,务去套话和陈词,直截了当,实在是很难得的。他在《史家绝唱》中热情地歌颂了司马迁,特别提到了太史公所追求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实际上也是作者孜孜以求的远大目标。以他的博识和才思,我以为是可以期待的。

     

      从内容上看,首先是它的学术价值。其中关于儒学和史学部分,可谓全面而系统;关于佛教、道家和僧人的论述也很专门。这些文章绝非一知半解的观感,浅薄的趋时趁热之作,而是系统的研究工程。由于我在这方面的生疏和无知,只能是作上述这样语焉不详的肯定和评述。

     

      其次是它的文学性。我是给予较高评价的。特别是有几篇论述神话传说以及讲佛理与仙道和文学的关系的文章,可谓别开生面,启迪思悟。不仅道出了各个神话寓言的历史渊源,而且证实其本身就是最早流传的口头或文字表达的文学作品。作者的学术文章并不是讲义式的理性陈述,而是有文采、有摘引、有抒情,穿插着生动故事或传说的美文,读来若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很有感染力。至于那些塑造历史人物的篇章和描述风土人情之作,更是以翔实洽博的资料,传神真切的描摹,为我们再现了一系列感人的场景,不仅有可读性,更具美感和思想力量,应该说是富有个性和风格的佳作。

     

      最主要的是它的现实感。“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语),我们阐释历史,传承文化,解析儒学的目的,就在于给今人以启示和教训,服务于现实。对于这一点,作者尤为明确。他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人天交融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放在首位,而他对传统文化和儒学的探讨,也是为了确立新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伦理。因此,尽管谈的是洪荒时期、远古时代,却紧扣现实,贴近生活,不给人以疏离感和钻入故纸堆的烦琐,相反,还带领我们窥见民族文化的堂奥,产生一种深厚充实的自豪之情。

     

      我以为,这都源于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和爱国情怀,更植根于他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深入研究。只有熟谙它的深远流长,博大精深,才会花力气、下功夫,以传承发扬民族文化为己任,以研究传播新儒学为归依。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期,在党中央号召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今天,作者为文和为人的精神,他的“文章为时而著”的现实主义创作观,都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对于文集里的大部分论述儒学的文章,我只能报以赞美和折服,限于水平,无从置喙。但是,我却相信“温故而知新”这句老话。某些人对国故、国粹、国学的无知和轻视,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显然是错误的;而像作者这样深入就里,却粗取菁,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拿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面向社会和读者,提供讨论和研究的话题,当然是非常需要的。正是靠了这些有识之士的支撑和努力,新儒学的发展前景才初现生机和兴盛。我想,这种踏踏实实的革古鼎新工作,远比那穿起长衫,叩拜孔子,开办私塾,背诵经书的形式主义做法或是媒体炒作,其推动作用,要切实和有效得多。

     

    对于另外一些有关史学、美学、神学和文学的文章,也让我深受启迪。底蕴充沛,厚积薄发,做学问则视野广阔,开掘深邃,写专著则聚精会神,论述肯綮,此乃我所概括的作者的学风和文风,也很值得我们学习。(本文为《文心夜耕》一书代序)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