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根》申维辰著中华书局、山西教育出版社 罗兰·罗伯森断言:“文化维度是人类状况的各种维度中最重要的维度。” 申维辰同志所著《华夏之根——山西历史文化的三大特色》一书,在充分占有资料和爬梳牍简的基础上,以探寻华夏文明之根为全书的学理机枢与精神统摄而进行湛深精细的炼饰、思辨与推衍,得出一个结论——山西是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山西是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库、山西是古代东方艺术的博物馆。全书通过对大量遗迹、史实、文献、图资的抉微发隐、疏疑质证、析精辨芜,并充分运用最新的考古成果,一层深似一层地纷披并烛见了历史的本质与中华民族的原生态,即从石器时代,酋邦时代,夏与周的开元拓土,晋国与三晋的刑铸和变革,秦汉与隋唐的人文大荟萃,十六国、北朝和五代的民族大融合及其在汾疆雁塞之地的壮美亮相与精彩衍移中,有力地证明了三晋历史对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杰出贡献。 这如同是一次对人类文明隧道的开拓性探测和对中华五千年历史的访问。正如 《华夏之根》的关键词是“华夏”与“根”。“根”对于华夏来说,既有固本之能,又有嗣后之功。正是这开源肇始之根,才使人和人类社会迈开了走向文明的脚步,也才使中华民族得以从漫漫长路与孜孜探求中一步步地辑构着和实现着自己的美好夙愿与旖旎理想。山西这个地方,则正是这“根”的主要萌发地和衍生处。这根,竟从18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一直延宕至今;西侯度、匼河-许家窑-峙峪、柿子滩等400余处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几乎遍布于山西全省。而从皇天后土,炎帝神农、直至尧舜禹,又把主要活动、立业、建都、膺功于山西南部。作为中华人文初祖的黄帝,不仅在这里祀拜了后土,而且还在这里战胜了蚩尤,诚如沈括所言:“解州盐泽……卤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当然,这“根”在尔后的绵绵泽延之中还不断地爆发出许许多多与中华民族兴衰际遇紧密相关的蘖点生。如,春秋五霸之首的晋国在山西,战国七雄中的三雄——韩、赵、魏在山西;秦的隆兴图强的“智库”几乎全是山西人,像商鞅、范雎、张仪、韩非、吕不韦等。李斯虽然不是山西人,但却是山西人荀子教出来的学生。故此,司马迁有云:“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晋人也。” 在山西,文明的火炬、思想的韶光的社会变革的脚步声,都并未滞止于先秦时期。秦之后,居太原19年的刘恒开创了西汉的“文景之治”;北朝时期太原作为政治中心、军事要塞和经济重镇,更是起了执全国之牛耳的重要作用。至于李渊自太原开基之后历经290年的唐代,就更是以山西为其根基了。在宋代,山西作为防御侵袭的军旅前沿,其作用不可低估;而在中国资本主义从萌芽走向隆盛的明清时期,先后绵亘500年的泱泱晋商,更是为中国的发展创下了煌煌业绩。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山西作为整个中华民族实现变革与发展的思想库和智慧源,不但在政治、思想、军事、经济上创造了赫然鸿迹,而且在文化和艺术上也出现了诸多旷世奇才,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稀世瑰宝。 显然,《华夏之根》的“根”,不是单向度的,而是一个由多元历史要素所铸就的文化与文明的集萃体,其中既有时空理念,又有文明内涵;既有社会渊源,又有思想光焰;既有智慧结晶,又有艺术创构;既有衍进历程,又有精神果实。这“根”,对于华夏大地来说,就像一枚渐长渐高的种子,一遇阳光雨露,即成妍卉嘉木;而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它则是永远灼灼不熄的思想之“燧”、精神之“爝”、智慧之“火”、文明之“光”,一有历史机遇,即襄人文胜举。我们的前进,我们的发展,我们的荣耀,我们的自励,质言之都是这“根”的延伸体和创生物,都是这“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所实现的萌蘖、聚变与荣生。 娄睿墓壁画 羊头山炎帝陵 (图片均选自《华夏之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