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全书,由于作者对中国古代审美范畴和命题有全面而系统的把握,因而敏锐地发现了中国美学史研究和艺术史论中的某些偏颇。在《论中国古典诗歌中“理”的审美化存在》一文中,作者通过对一些古诗实例的分析,证明了“理”在诗中是存在的,只不过是以审美化的姿态存在,不同于逻辑形式中的理。这是对某些中国审美论点中认为“理与情水火不容”,“将理逐出诗乃至整个艺术园地”的片面思维最有力的驳证。不仅如此,作者更从审美体验的角度继续“延展”,深入分析了抽象的理性为何存在、是以何种形式在审美感性中存在的,从而集中论述了中国古代早已出现的概念“理趣”。这种论点以及论证方式,扬弃了单纯的以文论文、以史论文的思路,从艺术哲学的层次,梳理了各概念的逻辑关系及系统脉络,敏锐的思考与深入的洞察使立与驳浑然一体,诗意的内涵与思辨的语言兼容并包,这种论述维度本身也是一种“审美化存在”。 基于对美学史的宏观把握,作者对美学概念和范畴做了大量补苴罅漏的工作。例如“自得”这一概念,作者认为这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审美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中的重要范畴。他从哲学渊源的论证延展开来,运用大量的创作实际证明其如何从哲学范畴转化为审美范畴,并深入揭示这一范畴所呈现的意义。这样的论述在作品中俯拾皆是,无不透露着作者深厚的美学修养与作为理论学者强烈的使命意识。 作者对佛教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与中国的艺术、诗画的密切关系的具体论述,也是书中一大贡献。儒释道是中国艺术和美学三大思想来源,这是学术界的共识。但究竟是如何影响的、表现在哪里?以往学界尤其对来自佛教禅宗的影响一直缺乏具体的分析和论述。作者对佛教禅宗的研究以及其与中国诗画的具体关系所做的系统论述弥补了这一不足。通过对艺术与禅宗两者关系系统、深入的研究,作者论述了诗与禅的双相渗透,使拜读之客能够领略到诗禅交融互渗所结出的奇葩之美。 作者不仅对中国古典美学和哲学进行了审美观照,同时常常同西方相应的或相近的审美范畴加以对照、比较,书中论述所表现的那种对西方哲学的把握、对中国美学的思考,便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美学的延展》 张晶著 商务印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