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陈来:宋学、理学和道学话语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1-3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早期道学话语的形成和演变》后记

      如果我们把“宋学”的概念在大体上理解为宋代儒学的学术思想,那么,我们就不能不承认,由于宋代的“道学”或“理学”在这个时代最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理想和精神追求,宋代的“道学”或“理学”的经典诠释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宋代儒学的核心部分。这不仅因为道学或理学特长于哲学的思考,而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与儒学在唐代中期以来寻求复兴的历史使命关联在一起的。

      这个使命就是,面对隋唐以来佛教思想的繁盛发展及其对儒家形成的挑战,儒家必须做出全面的回应。而佛教对儒家真正构成的挑战,主要不是在世俗社会的政治和制度的层面,而是在形上学、心性论、精神修养的功夫和境界。因此儒家面对外来的佛教文化的输入,不仅要捍卫中国社会的政治秩序和伦理秩序,更要发展出一套能与佛教(以及道教)相抗衡的形上学、心性论、精神修养的功夫和境界。这样的新的儒学不能是简单排拒佛教的形态,必须对佛教加以“扬弃”,既通过深入其中而吸取其理论和体验的优长,又能站在儒家的本土立场上批判其虚无主义的世界观。只有这样的新的儒学形态才能吸引士大夫和知识人,改变“儒门淡薄、收拾不住”的局面,才能真正对佛教作出批判的、创造性的回应,复兴儒学及其在文化的主流地位。

      这种儒学复兴的努力肇始于韩愈、李翱的中唐新儒学,酝酿于范仲淹、胡瑗、欧阳修等北宋中期的新儒学,终于形成于“道学”(理学)的新儒学,一直发展、影响到元、明、清时代,成为宋元明清学术的主流。道学依托于《周易》和《四书》系统的经典,用力于对《周易》和《四书》的义理诠释,发展出一套道学的话语形式,终于为这个时代所选择,成为士大夫思想文化的重要部分,并通过不同的实践途径,深入影响到民间生活。本书的特色就是研究早期道学话语系统的形成,从一个特定的方面来帮助说明这一过程。

      本书内容较多,各章处理的内容和重点有所不同,书后还附有文献性的研究成果,因此,不仅统稿颇不容易,更给编辑的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又由于全书字数较多,校对的工作量也比较大。为此,在本书即将出版的时候,除了感谢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的支持和各章作者的努力而外,我要特别感谢责任编辑王竞芬女士,没有她在组稿上的主动和积极,没有她在编辑工作上的细致与耐心,本书就不可能以现在的面貌出版。也感谢蔡世昌在校对方面花费的心力和时间,他的认真和负责,同样是此书保证出版质量的重要条件。最后,感谢安徽教育出版社将此书列入出版计划,这在当今学术出版遭遇困境的时代,是非常难得的。

      陈 来

      2007年8月于北京大学

      (本书已由安徽教育出版社于2007年11月出版)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