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烽烟下的青春 理想诗意的大学叙事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1-25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未央歌》理想诗意的大学叙事

     

      在我们阅读《青春之歌》的年代,港台、海外华人青年捧读的是《未央歌》。

     

      鹿桥于1944年利用等待出国留学的期间,完成了《未央歌》的前十章。2008年,该书大陆出版,以大众读者为对象出版。

     

     

     

      《未央歌》描述对日抗战时期,青年学子在西南联大的生活。近40年来,《未央歌》总计售出超过50万本以上。有趣的是,尽管《未央歌》相当畅销,它在文学价值上的评价却不太高,较少有人严肃看待《未央歌》的文学分量。多半批判其梦幻、乌托邦、不真实、逃避现实、思想陈旧、文体芜杂、女性形象仍流于刻板的情绪化与感性……事实上,这些评论是因为台湾在当时与后来,一直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要求小说必须真实、反应生活,使得《未央歌》始终成为人们念念不望,文学界却认为难登大雅之堂的小说。

     

      随着1980年代的风起云涌与台湾解严开放,替《未央歌》平反的人多了起来。其中最重要的文学意见,包括台湾的文学评论家与文学历史纪录者齐邦媛,在1988年的文章肯定了《未央歌》是一部巨著,用六百多页的厚重篇幅,描写抗战初期的大学生故事,既以“未央”为名,以欢乐青春为主干,就是作者想要滤掉一切忧患,将某些美好的记忆化为永恒诗篇,齐邦媛指出,《未央歌》中眉清目秀、笑语盈耳的俊男美女,沉溺在时代的巨浪中,虽是艺术塑造的书中人物,却也脱胎于真实的人生。

     

      正因为《未央歌》营造了一个美好的象牙塔,塔里的人物才能跨越时代,抛开那些怀乡血泪、抗日民族激情,跨越时代鸿沟,得到人们的喜爱,变成隽永的象征,未央不息。数十年来,喂养着人们对高等教育殿堂、知识分子的想象与期待,也不啻是对整个环境的想像与期待。

     

      鹿桥本名吴讷孙(生于1919年),出身北京官宦世家的他,环境优渥,无忧无虑,活脱是《未央歌》中的人物。1945年,鹿桥赴美读书,1984年从密苏里州华盛顿大学退休。2002年,鹿桥因直肠癌不幸病逝于美国休斯敦,享年83岁。

     

      鹿桥不爱简体字,于是《未央歌》一直未在大陆出版,这次大陆出版人决定让《未央歌》以繁体版问世,以为折衷,想必将了了大陆读者的一桩心事,也将风靡大陆读者。(据《经济观察报》丁一/文)

     

    鹿桥:联大已逝,《未央歌》未央

     

      当大余吻上宝笙的唇边我总算了了一桩心愿/只是不知道小童的那个秘密是否就是蔺燕梅/在未央歌的催眠声中多少人为它魂萦梦牵/在寂寞苦闷的十七岁经营一点小小的甜美

     

      黄舒骏这首广为流传的《未央歌》让大陆读者知道了鹿桥的同名小说《未央歌》———一本在海外华人世界热读了几十年的“青春小说”。日前,《未央歌》按照作家鹿桥生前的要求以繁体字形式首次在大陆正式出版。西南联大已逝,鹿桥已逝,唯有《未央歌》未央。

     

      钱钟书19381939学年在西南联大外国语言文学系开设“文艺复兴时代文学”和“现代小说”,当年听先生讲王尔德的外文系学生中有一位叫做吴讷孙的年轻人,几年后他以“鹿桥”为笔名创作了西南联大的故事《未央歌》,与师长钱钟书的《围城》遥相呼应。《未央歌》初稿完成于1945年初夏,作者当时大学毕业不到两年,仍沉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校园生活中:“我一心恋爱我们学校的情意无法排解,我便把故事建在那里。我要在这里诚敬地向我们的师长,同学,及那边一切的人致意。”

     

      鹿桥:一辈子的校园情结

     

      鹿桥于194312月在重庆着手写《未央歌》,1945年初夏,于美国完成全稿,当时恰是作者26岁生日。孙伏园、柳无忌两位作家曾看过部分原稿,并予热烈鼓励。但这部书稿却飘荡了14年,1959年始在香港,由人生出版社初版,后由台北商务印书馆再版,到1977年为止,已出了十几版。

     

      多少年来,许多影视公司都想把《未央歌》搬上银幕,然而完美主义者的鹿桥对此总有所坚持,他生前多次表示《未央歌》是描写1930年代,年轻人的纯真友情及无瑕的青春,文字的魅力唯美浪漫,他担心镜头拍不出那种氛围。也正是因为这种坚持,《未央歌》在大陆这边的出版一拖再拖,倔强的鹿桥却始终未点头,鹿桥始终坚持《未央歌》一定要以繁体字形式出版。

     

      鹿桥自认是一个对中国文化极其欣赏的人,常对人说:“中国文学是如此的美,我们怎能不爱它?”靠着日记,他在国外多年,一直没有丢开过中国文字。每天,用笔,用思想,全力维护祖国的文字。他曾经沉痛地提醒说:“中国人不要老盼望外国人说你好或不好,不要迷信以外国人眼光来肯定中国文化或文学的价值。我们不会自骄到看不起别人,可也不能在精神上做了外国人的奴隶。中国文化的根,应该要深植在自己的泥土中。”

     

      虽然半个多世纪以来,《未央歌》一直受到华语读者的追捧,但作家本人更情愿躲在美国乡下做个教书匠。鹿桥在耶鲁附近买一块小地,他亲自修建“延陵乙园”。他说,他们用的木材大都是旧木料。大家自己动手锯、刨、削、钉。房子在这边看,像是三层;在另一边看,又像是四层。这栋房子,他命名为风雨楼。每年暑假,鹿桥夫妇便带着四个孩子到“延陵乙园”度假。

     

      《未央歌》:烽烟下的青春

     

      黄舒骏曾回忆说,“(我)连续三天就把这本600多页的《未央歌》看完了。后来我上了台中一中,高一时我们班的导师在上课的第一天就为我们介绍《未央歌》这本书,说是希望我们高中三年能像《未央歌》里面的情境一样,感到幸福,感到温暖。这时我吓了一跳,心想怎么会这么巧啊……”谈到自己创作的歌曲《未央歌》,黄舒骏说,“当时我脑海中常会出现一些《未央歌》情境的画面,幻想着《未央歌》的作者是一个孤独的老人,就好像是自己将来老了以后的写照。”

     

      对于19601980年代生活在中国台湾地区的大学生来说,《未央歌》深刻影响他们对于大学生活的体验与想像,“多少年来,台湾的同学爱用书中的人名给同学起外号。女生被推为伍宝笙的认为是无上光荣,并要从此更加努力,以副众望。男生被称为小童,立刻一方面得了同学爱护,一方面也被人好意地逗趣,说他不洗脸,穿破鞋,经常不穿袜子,种种无伤大雅的事。”

     

      “未央”一词是何意?鹿桥1998年在台湾解释说,“未央”一词源于出土汉画像砖上所写的“千秋万世,长乐未央”,意为“过去的来源不知道,未来的结尾也不清楚”。抗战是艰苦的,而《未央歌》里的西南联大像一块世外桃源,在这个文字世界中,只有爱没有恨,只有美没有丑,只有青春没有苍老。也有人提出疑问,在那抗战的漫天烽火中,怎么可能有这样金童玉女般清纯的生活。鹿桥曾经的回答是,“我以为中国人最高的人生哲学,在最艰难的环境里,也绝不轻易承认失败,还要露出笑脸来表示,我们乐观得忘了愁苦,健康得忘了创伤。经人提起时再回头查看,愁苦的经验早已无影无踪,创伤早已平复了。于是又高高兴兴地去忙,去向更高的理想奔走。”

     

      鹿桥简历

     

      原名吴讷孙。1919年出生于北京,先后就学于燕京大学、西南联大,后为耶鲁大学艺术博士,曾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圣路易华盛顿大学任教,从事教学与研究。2002319,鹿桥因直肠癌病逝波士顿,享年84岁。

     

      “五四之子”的鹿桥,精擅人性刻画暨生活品位的捕捉,小说、散文、诗、歌、书、画、田园设计、建筑、戏剧、电影皆有涉猎,鹿桥的中英文作品甚丰,中文著述除了《未央歌》之外,《人子》、《忏情书》、《市廛居》等亦广获好评。

     

      一本唐·吉诃德气质的书

     

      钱理群(学者、《未央歌》推荐者)

     

      我是在1980年代读研究生的时候有机会读到了小说《未央歌》,虽然过去了20多年依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小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文本、历史的西南联大校园生活,更接近于普通学生、老师的真实生活,它写的是男女间的青春故事、每个时代都不会过期。我们对西南联大有个认识的过程,在这些年来我们更多给它赋予理想化、神圣化色彩,所以能看到这样一个非常不同的西南联大文本感到非常有意思。虽然小说写的是普通人的生活,但是西南联大的那种精神依然在这些人中体现出来。但可能正因小说提供的是另一个意义上的西南联大,所以才使小说直到日前才出版。小说中有着浓厚的唐·吉诃德气质,学生老师在那样严酷的条件下,他们对学术和生活的追求是唐·吉诃德式的,这和政治无关。

     

      在所有关于西南联大的小说中,鹿桥的《未央歌》是一部独特的抒情体小说,这种体裁小说在1940年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不要以历史眼光看这本书

     

      何兆武(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学家)

     

      何兆武曾是西南联大1943级历史系的学生,而《未央歌》作者鹿桥是1942级外语系的,彼此见过面。何兆武前天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表示,当时的学校生活很艰苦,并不像小说写得那样田园,美满。他说:“可这是我们的错位,不是作者的错位,作者写小说可以想象,只要动人就可以。”他对读者惟一的劝告是不要带着历史的眼光去看这本小说。(东方早报 石剑峰)

     

    《未央歌》节选

     

      昆明城内虽然也有些小山坡坡,但是红土的多,岩石的少,城外河沟纵横松柏成行,四周一二十里地方,纵有些丘陵也还要算是平坝子。西南邻近昆明湖及正南在呈贡县一带更是坦荡荡的田地。故很难建起防空洞来,有了空袭,大家只是四散在城外算了。好在城围不大。即使居住在城中心半小时也尽可走得出去,找好隐蔽的地方藏下。这天警报发出时正是上午9点多钟光景,是大家早饭时候。吓得多少人饭也不敢吃,东西也不及拿,慌慌地彼此拖拉着就跑。一路上皆是行色仓惶、扶老携幼的百姓,尘土带起多高,个个面目愁苦不堪,看去煞是可怜。昆明共有城门7个,北门,大小东门,大小西门,正南门及护国门,加上南城几条大小出城的街道,全挤满了人向外涌。这时又发出了紧急警报,警察、宪兵、丁勇赶忙制止人民乱跑,哪里制止得住!胆小的人腿虽早已软了,偏是放心不下,东挪西迁地不肯老实藏下,忙乱之中飞机声音已很大了。

     

      九月的昆明天气极是晴净无云,视线爽明无阻,顺了机声找去,就在西北角上天边衬着蓝天横着一条略有波折的白线,大家正指点着已见这白线断作三截,再渐渐变宽,成了三队一共9架轰炸机,这时城西北上已升起多少火柱,浓烟,炸弹响声震地而来。飞机也改向低飞压顶而过如一片灰云。这当儿里,有眼快的人指着天上,急忙喊着说:“看那些小的,上下直窜的是我们的战斗机呀!”这一声,大家才听见机关枪弹正劈劈啪啪响得好不清脆,小小战斗机赛同小蜜蜂一样在来袭的机群内穿梭上下。下面看的人有人兴奋得走出掩藏的地方来呆望,有的听见枪声生怕中了流弹,忙找地方蹲下,心中暗暗佩服空军人员的英勇。更有身边有枪的士兵,武人禁不住举枪也向上打。

     

    机群向东南去,又在那边投了弹,小战斗机也咬紧了牙在后边追。有一架轰炸机拖了一条白线长长划过青空。于是又有人喊:“当心我们的飞机在后面吃了他们的亏!那架飞机放的是毒气呀!”也就有人忙掩了鼻子怕他自己中了毒。这时间天上又清净了。西北城外的一片烟已消散,倒是东南郊的黄土飞扬得高,两边的灰尘都很大,不过烟火是没有了。正中天空,若细细找还可看出那一缕白烟的痕迹。也不知是毒气还是什么病菌武器,无论如何当时说是传单的话此刻大家不见有东西飘下来,都晓得是错了。(云南日报网——春城晚报)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