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 视野开阔、视角独特是此书的最大特点。戏曲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其特点只有放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进行比较才会显现出来。秉着这种理念,作者坚持“从文化看戏曲”的学术路数,分别从民俗文化与古典戏曲、儒家文化与古典戏曲、宗教文化与古典戏曲诸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当学界热衷于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进行比较之际,他却选择了将戏曲的特点放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考量与探究,在作者看来,“中国戏曲是东方文化的‘活化石’,在它身上积淀着特色独具的东方智慧,通过分析这块‘活化石’可以更真切地‘触摸’和深入地把握东方文化”。对于东方戏剧的比较,有翁敏华的《中日韩戏剧文化因缘研究》、张哲俊的《中日古典悲剧的形式》等数种著作,郑著的考察视野更为宏阔,不仅将印度、日本、朝鲜戏剧拿来与戏曲比较,还将不为人重视的越南戏剧、菲律宾的摩洛剧、泰国的舞剧也纳入研究范畴。比较是全书的关键词,通过对戏剧地位、剧本形态、演出形态、审美形态、精神特质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比较,作者提出了“梵剧的性质是贵族艺术,而戏曲是平民艺术”,“梵剧与戏曲同是韵白相间,但梵剧中的韵文多是道白,戏曲中的韵文多是唱词”,“戏曲是被主流文化拒斥的‘异端’,而能乐则是将军幕府和大名的‘式乐’,狂言是从属于能乐的‘式乐’”等诸多前人未曾言说的新观点。 戏曲的诞生、发展直至成熟的每一过程无不与宗教发生着紧密的联系。以宗教为题材的戏曲剧目数量格外庞大。自夏庭芝《青楼集志》与朱权《太和正音谱》专列“神仙道化”为戏曲的一个门类后,间或有零星的宗教戏曲研究,也有学者曾指出古代戏曲中有宗教剧,但学人要么聚焦于一种宗教,要么取一个朝代考察对象,要么将目光转向傩与目连文化,偶见片金碎玉式成果,终不成体系。郑著下编《古代戏曲与东方宗教》则具有填补宗教戏曲空白的意义。作者做了两件开创性的工作:一是以欧洲的“宗教剧”为参照对象,明确提出了中国宗教剧的概念,即“取材于宗教典籍,刻画宗教人物,宣扬宗教思想的剧作”,并以此为理论尺度,对传统的“神仙道化”剧、“神头鬼面”剧、“隐居乐道”中的宗教因素进行了辨析,归纳出宗教题材作品的三种意义指向:宣扬宗教教义、揭露宗教窳败以及仅借宗教智慧说事,虽出无入有、张皇幽眇,但实为表现人的正常情感与合理欲望。作者进而提出了“以‘俗人’为主人公的剧作有的却是宗教剧”,而“剧情建立在宗教神学的基础之上,未必都是宗教剧”等颇具思辨色彩的观点,揭示出了中国宗教剧与欧洲宗教剧的区别。二是首次对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杂剧与传奇中的宗教剧作了全方位的考察和系统的梳理,将元明清三代的宗教剧细分为道教剧、佛教剧与佛道混合类剧目,并对每一子目下的具体作品主题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和归类,不仅清晰地勾勒出宗教剧的全景图,而且通过多角度的分析,也描述了不同类型剧目地位的升降起伏、主题变迁与作家兴奋点转化的内在逻辑。 《古代戏曲与东方文化》 郑传寅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