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郑逸梅先生的《纸帐铜瓶》:记录大师的掌故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1-02 00:00于哲学网发表

 

 



     

     

     

      郑逸梅先生写了一辈子零七八碎,但却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代大师。早年,他是以“补白大王”称雄于世的,笔下尽是文人墨客的奇闻逸事,总是只言片语,颇为传神。

     

      他的补白有时是两句:沈尹默、褚保权夫妇书法相类似,郁达夫、王映霞亦然。

     

      也有时仅仅是一句:傅雷喜阅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就这么三言两语,却简练含蓄,妙趣横生。早期他还曾用文言写作,更是惜墨如金。我喜欢读他的文字远胜于读其他当代任何一个作家的作品。《纸帐铜瓶》是他篇幅稍长的一些文章的选本,以随笔为多,有怀人的,也有忆旧的,更多的是谈论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

     

      在南社成员中,先生是最为长寿的一个,生于前清光绪年间,死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又有过记者的经历,谈起往事来自然驾轻就熟,最有发言权。与其说他是个笔墨人,倒不如说他是一座档案馆更为形象。

     

      如果要问《百衲本二十四史》为什么独缺《薛史》?四角号码检字法是如何发明的?中华书局怎么创建的?找别人,未必说得清,找他,了如指掌,说得有来道去。

     

      在我看来,郑老先生是最渊博的作家中最有趣的一个,书卷中暗藏冷幽默,嬉笑怒骂也不动声色,只举一两个小例子摆在那里,让读者自己去看,从不轻下结论。

     

      《纸帐铜瓶》中,写柳亚子,写汪东,写包天笑,那样热情洋溢的文字于他并不多见,也就尤为珍贵。老人家一生著述无数,起码在一千多万字以上,勤奋可见一斑。这本书之所有起名叫《纸帐铜瓶》,是因为郑老先生常常自署“纸帐铜瓶室主”,所谓纸帐铜瓶室据郑老先生自己说:不过十平方米一间小屋,堆满了书籍杂物,几无插足之地。文革,书籍全部被掠,装载七辆车子而去,没有片纸留存……

     

      就是在这间小屋里,陈设仅是一榻一案一椅,穿中式罩衫套棉袄的老人家,竟为我们写就了一部近现代另类文学史。可惜这样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琴棋书画,识花鸟鱼虫,明人生大道理的学人,越来越少,而且可以肯定地说,他死了,就再也不会有了。

     

      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读他,所收藏的书,却不到他著述的一半,以前他的书在港台很有市场,我们这儿,是近三五年才陆续得见,却仍然不如余秋雨畅销,世事就是如此,一个靠二三手资料操持笔墨的人,往往比一个亲临其境的人写得更富有感染力,因为他可以渲染,可以臆断,可以把历史戏剧化,而郑老先生是断断不敢了,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不肯。前者适于解闷,后者应该品味再三,“驻足玩赏久之”。

     

      他的文字总是能把我带到很远很远,一直远到与渔樵结邻的地方,如果有谁问我最羡慕他们那一代学人的是什么,那就是羡慕他们的学究气。

     

      学究气是模仿不来的。(每日新报)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