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元尚:《燕京杂记》 留住京城的零记碎忆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10-1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自古以来在北京,不论是久居,还是暂住,过往的文人们,总是喜欢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记录下来,不论是生活中的良俗,还是陋习,不论是人情世故,还是市肆交易,虽然各有侧重,不过,在今天看来,都是难得的“历史”资料了。大多数,这类文字,都知道作者,佚名的很少,《燕京杂记》就是佚名。这本书不是没有作者,而是没有作者署名,也许这里面的内容,是作者零零星星所见所闻的辑录,记得多了,有好事者将其刻印出来,本来不是为了发表,只为自娱自乐,因为是自己看,可能文稿上就没有必要写上自己的名字。这就像日记,一般没有必要署名,自己写自己看吗,干嘛多此一举哪。很有可能,这部文稿原来,就是一份没有按照日期依次标明日期的“日记”。作者大概是清代嘉庆以后“河北顺德人”,书中记录了作者来燕京后的见闻,轶闻掌故,风物民俗,商业风貌,名胜古迹,以及当时市场上水果蔬菜的品种,有十分精彩的记录。

     

    正是这些记录以及当时人的回忆,构成了我们今天人们所能触及的北京历史,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能触摸的北京历史。每当读到那些老北京的笔记时,我总是相信那里面记录的文字的真实性,因为那些文字记录的内容,曾经怎样的打动过它们的作者,它们活在那些作者的心中,从而也活在了我们后人的心中。“只有印象——哪怕它显得何等单薄,哪怕它的痕迹显得何等无法捉摸。”它仍是衡量真实的“标准”。

     

    嘉庆时的燕京,一定给这个河北顺德来的人不少的诱惑,可能他见什么都新鲜,见什么都好玩,可是他没有见什么记录什么,《燕京杂记》在众多的老北京笔记中算是最为单薄的一本了,所以它才和其他两部书合印在一块。

     

    书中有许多我最喜欢的文字,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文字。比如现在都知道的,求人办事,要支付一点费用,有人叫“车马费”,从前不知道这种叫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或者什么时候就这么叫了。《燕京杂记》里面就明确的记录了这样一条,原来燕京的医生行医,是要报酬的,一般叫“谢金”或“药资”,可是京城人不这么叫,都叫“车马钱”。而报酬的多少,是依据医生的水平来定,一旦价钱定好,就是近在咫尺,也不会减少报酬,远在十里之外也不增加报酬。“其有盛名者,家累巨万,虽太医院不及也。”

     

    比如现在古玩市场上的“鬼市”“捡漏”,清朝时候就有,当时在京城外城的东边有东小市,西边有西小市,主要卖皮服、桌椅、玩器等,那时这个西小市叫“黑市”,为什么叫黑市,就是因为这里都是在五更进行交易,不点灯,在黑暗中“摸索”,交易价格也是很随意的,没有一定规矩。这种交易市场就叫鬼市,在这样的鬼市上,有的人可能仅仅花百元就能买到上好“貂裘”。这是捡了漏,而有的人则花几十元买到的却是破衣烂衫,则是打了眼。原因有两个,一是这些东西来路不明,多为销赃,只有乘着天黑进行交易,天一亮可能就有麻烦了,所以给钱就卖。二是天黑交易,买者很难看清楚货物,只能摸着来。清朝的京城对于这种市场是禁止的,至少在作者的时代,是禁止的。

     

    文人喜欢作秀,清朝时已成风气,或曰时尚,燕京的知识分子最喜欢标榜,好不容易写了一部诗稿,就“浓圈密点,或墨或紫,或黄或蓝,五色相间。”人们称赞是这样一部诗稿,可以和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相媲美,临了,还在后面注上某某拜读之类的文字,这里面多一半都是名人大腕。这是一部书,有的写不了一部书,那就来它一册页,也要装帧起来,画上一幅小图,或为登山临水之景,或为离别思亲之地,图的下面还是请一些名人大腕,题上一句半句的文字,好像这样自己也就成了名人大腕。

     

    标榜是文人的一个陋习,可是京师文人也有风雅的一面,到了冬月,京城的知识分子们就约上一些同人,一起围炉饮酒,叫做“消寒社”,一般共9个人,日期定于9日,意思是“九九消寒”。活动的内容主要是,饮酒赋诗,挥毫泼墨。有的时候是主人备好了纸,个人自带笔墨,有的画山水,有的画花卉,有的画翎毛,还有画草虫的,随意就好。画完各署自己的名姓,写完,把作品挂于室中四壁,大家一起欣赏,风雅之至。不久前,在一位朋友家见过与此相类似的雅事,朋友喜欢绘画,春节前约好了几位同好,一起挥毫,一时间,满室春意,不觉了外面的寒冷。

     

    读了这些文字,我们之所以觉得它很亲切,不是因为它们已经过去,而是因为它们还活着。记忆总是零碎的,就像生活一样,唯有这样,它才会是丰富的,真实的,可亲的。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