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鹗逝世百年前夕,列入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文献整理项目的《刘鹗集》出版了,这让了解这位近代知识者的人们感到欣慰。刘鹗是中国近代才华见识卓著而又特立独行的知识者,他一生坎坷,为之奋斗的人生理想屡遭挫折,最后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他的《老残游记》是清末小说中最有特色的作品,鲁迅、胡适等人在艺术上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海外被译成7种文字,几十个版本出版发行。其中《游大明湖》、《王小玉说书》和《黄河敲冰》等章节,被人视作白描的经典入选我国的语文教科书。但很长时间里,小说揭露清官、抨击南革北拳的内容,为世人曲解。 《刘鹗集》能列入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决不是因为他写了《老残游记》,他的著作涉及面广博芜杂,还包括医学、河工、算学、音乐、甲骨考古等。在清末的中国知识界,刘鹗富有传奇色彩,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烙印,他52年坎坷的人生道路,像一只早春的燕子,预示着当年社会变革与动荡的到来。 刘鹗生于1857年,逝世于1909年,他经历的时代,恰是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时国内乱象频频。西学的输入,冲击了传统政治秩序,千百年来被人视为神圣的儒学价值观与世界观在一部分人中开始坍塌,于是富有远见的知识分子不再走传统仕途经济之路。他们抛弃了融入体制之内的梦想,用自己一技之长,服务社会,安身立命。刘鹗就是这样一位眼光敏锐、勇气超常之人。他出身于封建官吏之家,在几十年的社会人生中,有许多机会能进入体制,但是,他选择了艰难的特立独行,凭借自己一技之长、一己之力闯荡社会。刘鹗一生做了几件可圈可点的事,这些事在当时十分光彩,在今天来看,它应被记入史册。 治理黄河并测绘三省黄河图 1887年,黄河先后在开封、郑州决口,中原大地一时水满为患。清政府多次派人前往治河,却总不见效果,无奈中命广东巡抚吴大澂前往。吴是清末著名学者,他对治河完全是门外汉。此时在河南开封府长大的刘鹗,目睹父亲刘成忠率领军民治理黄河的过程,也仔细研读过父亲留下的《河防刍议》一书,于是,他自告奋勇,毛遂自荐投效河工。刘鹗指挥的这次“束水攻沙”,提高加固河堤,同年底便获得成功。此后,因治河有功吴大澂被任命为河道总督。吴为了协调黄河泛滥诸省,根治水患,便请刘鹗负责测绘河南、河北、山东三省的黄河水道。刘鹗经过十个月“奔骤河干,与波涛相出没”,完成了豫、直、鲁三省黄河图,这也许是我国黄河治患历史上继康熙朝后所绘的又一张人工测绘图表。为了表彰刘鹗治河绘图有功,山东巡抚张曜将他调到山东济南,以同知衔担任山东黄河下游提调,并保升知府衔,刘鹗则称投效河工“实出于悲怜一念,并非家食之足也”,将朝廷奖励自己的官衔转给了哥哥刘梦熊。 庚子事变后入北京办赈粮 1900年,因义和团事件清政府与八国联军开战,8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及一班宠臣仓皇离京,逃往山西避难。津京地区的战事,让南方运往北京的粮道完全中断,清政府的粮仓又为俄国军队占领,他们不食大米,却准备放火烧库。此时北京城内几十万居民嗷嗷待哺,刘鹗又一次自告奋勇参加救济会,利用自己与各国使馆熟悉的便利,赴北京与赈务会合作将清政府皇仓——海运粮仓的米全部买了下来,通过慈善救济以平价售于民众。值得一说的是,以李鸿章为背景成立的救济会,因战事未停,和议尚未签定,害怕与洋人发生关系,不愿前往北京。在京办理救济事宜由刘鹗独任。当救济会钱款不够时,他四处向亲友借贷。这本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在国家危难、百姓受饥时,刘鹗大义凛然救济北京百姓,但是,8年后刘鹗遭清政府拘捕流放时,其中一条罪名就是“偷盗太仓粟”。 甲骨文化收藏与传播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第一位慧眼识宝者是清廷御史王懿荣,他将民间当药材的龙骨抢救性地加以收藏。1900年,王在庚子事变中遇难,刘鹗通过王的儿子,将其千余片骨甲全部收到手,并委托他人帮助收集。据从事甲骨考古的陈梦家考证,刘鹗不久即藏有甲骨片五千余片,另一说超过六千片。正是王、刘等人的斥资收藏,甲骨文化才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但是,近日播出的一档介绍甲骨文发现的纪实片中,对于1900年后刘鹗的甲骨片收藏研究与推广之功只字不提。 1903年,刘鹗精选千余拓片,出版了《铁云藏龟》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甲骨文字的著作。在书中,刘鹗考释了四十余个甲骨文字,并写了“说龟”教则。我国第一批研究甲骨文的四位著名学者,人称“四堂”中的罗振玉(雪堂)与王国维(观堂)的甲骨文研究,就得益于刘鹗。 刘鹗的嗜古远不止于甲骨文,他还四处收集钟鼎古玩,泥封瓦当,汉印钱货,碑帖字画。在他留下的《抢残守缺斋书画碑帖目录》中,收录宋元明清画家作品多达数百种,宋版图书有17种。1999年故宫博物馆出版的《故宫青铜器》目录记载,384件带有铭文的珍贵器物中,有四件是刘鹗的旧藏。 引入外资兴办实业 1884年,中法战争以后,国内一批知识分子纷纷著书立说,要求废除八股,设立议院,裁减厘税,打开禁防。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给皇帝上书,建议变法维新挽救危局。1889年,张之洞奏朝廷的建设卢沟桥到汉口的卢汉铁路方案获批准,刘鹗被以“奇材异能”保送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进行考察,不久被两江总督张之洞电召汉口。对于卢汉铁路的建设,刘提出外商自行建筑,三十年后无条件收回的设想,但此计划由于与盛宣怀意见不和,没有实现。英国公司取得山西开矿权,他们聘请刘鹗为中方经理。刘此时想吸收民间资本,用中外合资方法投资开发,但是,此时山西京官参奏,指责刘与山西巡抚共同勾结,把矿产“典与洋人”,结果政府下令撤销山西晋丰公司。 1900年后,“辛丑条约”的签定,清政府中仇洋权贵几乎都受到了清洗,刘鹗又鼓起了与外国商人合作的信心,他与友人向英国公司借款开采河南煤矿,修筑铁路,并创办宝昌公司与浙江乡绅一起开矿。刘鹗此举,激起了由“辛丑条约”引发的民族主义情绪,浙江留日学生纷纷通电国内,指责刘的做法是卖矿,是通敌的汉奸行为。 1906年刘鹗与友人创办“海北精盐公司”,计划从山东沿海购入粗盐运到清泥洼等地加工成精盐,再转运到朝鲜与日本销售。这样的对外贸易,上海与广东沿海许多商人做得火热朝天,但是,因盐业属官办,要报批。而此事又是刘鹗在搞,结果是无法完成。1908年,刘与他人买下了浦口九伏洲土地,因朝廷允准建设津浦铁路,浦口土地暴涨,此事已引起南京浦口士绅的眼红与嫉恨。刘此时又将合伙买下的六合县沿江二十里土地转卖给了英商镇江丰和洋行,清政府下令封死。英商抗议,于是时任军机大臣袁世凯下令逮捕刘鹗,并下令“发往新疆永远监禁”。 一个现代知识者形象 刘鹗创作的长篇小说《老残游记》,历来广受人们的关注,仅1950年至2000年清末四大谴责小说研究成果统计,评说《老残游记》文章发表量占总数的50%。鲁迅、胡适等人在艺术上都给予了充分的称赞。鲁迅称小说“叙景状物,时有可观”,胡适称赞作品“无论写人景,作者都不肯用套语滥调,总想熔铸新词,作实地描写。在这一点上,这部书是前无古人了”。 小说《老残游记》是一部“游记”体作品,它没有一以贯之的故事情节,小说借主人公老残眼光,揭开了历来被人们讴歌的“清官”的画皮,王贤“有才急于做官,又急于做大官,所以伤天害理”,而刚弼“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因此刚愎自用,草菅人命。聂绀弩罗有诗云“贪官不恨恨清官,君子小人也一般”。此话虽带有反讽,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对贪廉的等同描写,恰反映了刘鹗的认识——“棋局已残”,补天无望。 值得一说的是这部小说中塑造的老残,这是个怀有忧世之情的知识者,他向往昌盛大同之世,幻想用“欧洲新文明进而复我三皇五帝旧文明”。他鄙视功名,安于手摇串铃,当游方郎中,四处结交社会才俊,搜索救国之策,他有机会进入体制而拒绝进入。对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小说人物,近日舒芜先生称其为是中国近代小说中“第一个现代知识者”,“过去论者多未注意及此”——舒芜先生的眼光是独到的。社会语境的变化,让人们进一步发现小说《老残游记》的价值。刘鹗写出了一个有别于古代士子的新人物,他能办事,有胸怀,关注社会,同情黎民疾苦,洞察官场黑暗,不融入体制,而凭自己能力,自主自立为生。小说《老残游记》中老残的问世,文学史上多了一个新的艺术形象。 自觉完成“转变”的代表人物 刘鹗是中国近代知识者中自觉完成“转变”的一个代表人物。多年来,人们在研究中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刘鹗很难被归类,人们常常笼统地称刘鹗是近代中国的一个畸人。其实,刘鹗所畸,就是他在中国近代社会的转折期,跳出了千年来中国士子的老路。独立特行,自主自立地凭借自己的理想,从事有益于社会民生、同时又契合自己意愿、符合自己趣味的事情。他充当的是一个社会实践者的角色,用自身的努力改变这一社会。他将对封建棋局已残的失望,转化成实践的动力,这就是刘鹗一生经商殚精竭虑,屡屡失败,却总能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原因。 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出身于封建官宦家庭的子弟,从小所受的又是传统儒家教育,刘鹗是怎样走上现代知识者的人生道路的呢? 如果说刘鹗的政治意识受到社会变革思潮的影响,那么,他的人生价值观念深受太谷学派的影响。1877年,20岁的刘鹗在扬州接受了太谷学派南宗第二代掌门人李龙川的洗礼,皈依该学派。太谷学派是近代民间学术团体,它类同于传统书院,以“义理之学,修养之道”来传播思想与学问,构建其学术与文化思想框架,是传统的儒释道,在提倡积极的入世中偏重于对世人的救心。刘鹗虽为该派南宗第三代传人之一,但他的人生实践与学派中其他同仁的布道、授业、解惑的做法相距甚远。因此,刘鹗所作所为,不断受到该派同仁的指责和批评。虽说太谷学派悲天悯人、追求人格完善的做法,对刘鹗有影响,但刘鹗加入该学派,更多的是一种知识者背离主流社会后的精神皈依。 刘鹗是中国近代本土思想、本土文化中脱颖而出的现代知识者,他的自我选择、人生觉醒,是社会变革和自身努力双重结合的产物。刘鹗一生有异常超前的眼光,有非凡的实践勇气,但是,他身上又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色彩,对甲骨文字的抢救性收藏,对于传统金石与古董的偏爱,对于中医中药的掌握,都显示了他作为近代知识者的多重色彩。 1908年刘鹗因浦口卖地事件而被逮捕充军,1909年病逝于新疆乌鲁木齐市的大清牢狱。52年的人生,以世俗的成败论,他似乎是个失败者,他一生想做的事,一件都没有成功。相反为答辩太谷同仁责难而作的小说《老残游记》,使他青史留名。与同时代陆润庠、孙家鼐、张謇、盛宣怀等官员相比,他的经商与实业理想都以碰壁而告终。但是,一个自主自立的近代知识者,在短短的52年人生中,治愈黄河水患,收藏甲骨文,留下小说《老残游记》,几十万北京军民嗷嗷待哺时,孤身一人前往北京赈济,引入外资开发矿山铁路……一个人的一生能做成上述一件事,就足以载入史册,而刘鹗却做得如此之多。这次出版的《刘鹗集》,收录的内容有10大类,涉及医学、河工、算学、音乐、收藏、小说等,刘鹗的见识与才华可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