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叶兆言:说不尽的南京明城垣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9-04 00:00于哲学网发表

 

 



     

     

     

    《南京城墙砖文》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月第一版405页,138.00

    《南京城墙志》杨国庆王志高著凤凰出版社20081月第一版752页,220.00

     

      南京的城墙有六百多年历史,说起来骄傲,来头很大,境遇却十分凄凉。

     

      城砖上的文字

     

      人们对身边常常熟视无睹,譬如南京老百姓,很少在意随处可见的城墙。我们出生那会,它们就存在了,长着野草小树,残破不全,这边塌了一大片,那里扒开很大一个缺口。小时候,爬城墙上去玩,站在上面已是登高处,极目远瞰,可以看见全城风景,看见钟山的紫气,看见蜿蜒的秦淮河,看见更远处的长江。白墙黑瓦,夹杂一些民国的小洋楼,这就是几十年前。

     

      很少会去想,南京城墙是砖砌的,每一块砖上刻有文字。许多年前,从事城墙研究的一位朋友,对我大谈这文字的学问,听了一头雾水。为了验证,他拍着胸脯说,日后会赠送一张精美拓片,为此我耿耿于怀。后来看到厚厚的一本《南京城墙砖文》,翻阅上面一张张的图版,更加耿耿于怀。我对书法没有研究,只是想当然地认为,能在自家墙上挂点这样的拓片,不比某些名人的真迹逊色。而且名人的字,通常和价码紧密联系,我这人大俗,太值钱的,还真不敢往墙上挂。

     

      没想到城砖上那些文字,最后可以变成一本《辞海》般的大书,十六开本,四百多页,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图版,实际厚度是其他书籍的一倍。因为有了这本书,我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城砖上的文字,这些文字不读也罢,真读了,立刻长学问。

     

      在城市规划方面,古今中外,恐怕没有一个城市会像南京这样疯狂。大家都知道,南京城的建设,只是一个半成品,永乐大帝迁都去北京,声势浩大的造城运动基本上停止。有了城砖上的记录,就可以大致知道,连绵的南京城墙,当年究竟有多大一个范围;为它加工城砖,所谓尽全国之力,又到底是怎么回事。同时,它也准确提供了城砖的烧制时间,以及相关的砌墙年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我们了解明朝初年农村基层的衍变,这些最民间的东西,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

     

      在书法家眼里,城砖虽然来自官府,却反映了最好的民间书风,或篆或隶或楷或草,它们应该是书法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当然,让我过目不能忘却的,还是一串串活生生的人名,有的与头衔连在一起,官气十足,譬如提调官张勖、司吏邸忠、总甲刘志江、甲首蒋启岩;有的朴实和直截了当,非常的平民化,譬如窑匠汤丙、造砖人尹庭主。在二十人的广信府窑匠名单中,以数字结尾的人竟然占了四分之三,其中有王友一、王真二、徐英三、毛青四、郑隆五、方谦七、伊绍八、郑匆九、余德十。独缺了一个“六”,而抚州府的名单上,就有周仁六和邓正六。

     

      如果写历史小说,这些名字拿过来就能用,不但能用,我甚至都已感受到了他们的呼吸。

     

      城墙的历史

     

      南京人一直觉得自己是南方人。很多人不这么看,近在咫尺的上海人听了,忍不住冷笑,更南边的广东人广西人,干脆嗤之以鼻。其实南京人也不在乎是不是南方人,历史上让北方的势力欺负惯了,动不动被人家侵略征服,屈打成真,也就稀里糊涂自认为是南方人。

     

      直到一百多年前,南京人才明白,原来打南边也会冒出厉害的角色。操广东腔的太平军跟玩似的进了南京,再后来是曾剃头的湘军,此地老百姓只知北方大汉的厉害,遇到真正的南蛮,一样鼻青脸肿。我小时候一直把长毛当英雄,对湘军很感冒,这是教科书的功效,后来偷着读了些史料,才知道真相并不是老师说的那样。

     

      南京的城墙有六百多年历史,说起来骄傲,来头很大,境遇却十分凄凉。从一开始就像个被成功男人糟践后随手扔掉的弃妇,虽然有“祖宗创业之地”的光环,但是“自成祖定鼎幽燕,南中大内遂为虚设”,结局只能是“宫阙坠而不新,衙宇亦日从凋落”。禁令勿修,听其自坏,好在没有什么人为破坏,听天由命熬到清朝。满人尽管是异族,不如汉人斯文,但毁坏文物的大帽子,戴不到他们头上。

     

      人为地破坏从太平天国开始,洪秀全为了修天王府,灵机一动,在取之不尽的城砖上打起主意。这有意无意开了一个很坏的头,此后仿佛患疟疾打摆子,每隔个若干年,便有人就地取材,不肯放过那可怜的城墙。南京曾经历过好多次战争破坏,与人为的拆城墙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连个零头都算不上。

     

      大清朝说完蛋就完蛋,封建社会结束,古城墙也就成了封建余孽。无论北洋政府,还是定都此地的国民政府,包括1949年以后,哪朝哪代都好心干过坏事。民国四年,“为解决江宁旗民生计”,“以工代赈”,也就是让八旗子弟去拆城砖卖钱。买主基本上是外国人,于是有了今天的南京大学和鼓楼医院几栋老房子。当时街头有专门卖城砖的店铺,张謇就买了很多带回南通。

     

      蒋委员长也动过城墙的主意,黄埔军校迁南京,盖房子要材料,他以校长名义亲自给市府写信,并指示手下先拆了再说。秀才碰到兵,有理说不清,好在当时蒋也不能一手遮天,打来打去,最终还是被南京市府给拦住了。

     

      这些年来,说起南京城墙,常常是如何被毁坏。众所周知,最疯狂的莫过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对掌故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读《南京城墙志》,这是一本诉说城墙历史的巨著,洋洋一百二十万字,内容翔实,读了让人哀叹不止。

     

      提到南京城墙,总会有一点别样感情,谁让我是南京人呢。

      

      延伸阅读

     

      ●《明南京城墙砖文图释》王克昌等编著,广陵书社,19997月第一版

     

      ●《南京明代城墙》杨国庆著,南京出版社,20021月第一版

     

     

     

    南京城墙砖文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