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20余年磨一书《全清词》"顺康卷补编"完成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7-3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清词是一种复兴 更是超越——《全清词》“顺康卷补编”完成“雍乾卷”即将陆续出版

     

    《全清词》——这是一套南京大学中文系三代学人20多年“冷板凳”精神凝成的丛书。

     

    从学者程千帆1980年代带领七位学人的编纂研究室,到如今只有两三位学者,《全清词》编纂工作更多的是寂寞与冷清,然而正是这样的寂寞,才成就了一部可传之后世的图书。

     

    二十余年磨一书

     

    《全清词》编纂始于1982年,当时受国务院古籍小组负责人李一氓的委托,南京大学中文系程千帆教授出任《全清词》主编,并在中文系成立了《全清词》编纂研究室,当时的构想拟编为5卷,清代每两个皇帝在位时期为一卷,分别为“顺康卷”、“雍乾卷”、“嘉道卷”、“咸同卷”和“光宣卷”。

     

    《全清词》编纂研究室成立以后,随即在采访、编目、标点等方面展开工作,并率先进行了“顺康卷”的编纂。“从事古籍整理的人都知道,时代越接近,材料就越分散,搜集起来往往有很大的难度;清代去今不远,资料分散,缺少完整的书目,在查找资料时,经常面对的情况是根本不知道能找到些什么,而若想把清代的东西收集齐全,也是难度极大的事,有时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因而,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实地调查采访的原则,在最初的三年,就跑遍了全国18个省市的105个图书馆和藏书单位(其中香港地区系辗转调查),共采得一卷以上的词别集1704种,采得清词总集、选集、家集、合集等214种,加上陆维钊先生的夫人捐赠的叶恭绰先生用以选录《全清词钞》的词集632种,合计收得词集2550种,其中包括不少稿本、抄本、初刻本和批本。现在,文献又在陆续增加,采得的词集应该在4000种以上。”《全清词》编纂研究室现负责人张宏生说。

     

    在编纂之初,不少图书馆不仅保证了这一工作在面上的广泛性(完整提供馆藏清词目录),而且,当时相关善本、稿本、钞本都可以让编纂人员参与,许多稀世珍本因此有机会被公之于世。一些知名藏书人对此也鼎力支持,藏书家黄裳提供善本达100多种,施蛰存生前也慷慨将许多藏书借给编纂研究室复制;已故陆维钊先生珍藏叶恭绰编撰《全清词钞》所依据的词集600多种,也由其家属悉数捐赠南京大学。

     

    1986年前的商品意识并不是太强,各地的图书馆对于这项工作都非常支持配合,那时的海内孤本都可以借出来,而现在就不同了,很多图书馆都有较强的版权意识,由于很多是古籍珍品,存在着‘给不给看’、‘给不给复制’、‘到底能复制多少’以及‘复制价格奇高’等诸多相连的问题。”张宏生认为,从事这样的大型总集的编纂,其实也算是一个独特的系统工程,需要懂得不少学问之外的东西,比如要想方设法筹集经费,要精心组织各方面力量去查阅、收集资料,而为了把某些珍贵资料弄到手,又要动用各种资源,采取各种方式,这也反映出这一工作的特殊性。

    20025月,《全清词》“顺康卷”由中华书局出版,凡20册,810万字,词这一文学样式,也就继《全唐五代词》、《全宋词》、《全金元词》等之后,开始有了一部新纂的、同时也是最大的断代总集。《全清词》“顺康卷”出版后次年便获得国家图书奖,受到广泛的好评,但由于“顺康卷”的初稿完成于1980年代中后期,那时,相关的专题目录几乎没有,几部“四库”系列书也没有出版,全靠一个一个图书馆去摸索,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小传错误和作品漏收的情况颇为突出。从2003年起,张宏生带领编纂组即展开了“顺康卷补编”工作,经过5年的努力,编成“顺康卷补编”200万字,前不久,该书已经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与培养人才相结合

     

    早在程千帆接受《全清词》的编纂任务时,就明确提出不能仅限于编一部书,而要以此为基础,培养一批清词研究的人才。

     

    张宏生原本是从事宋代文学研究的,1985年初,硕士毕业的他留校任教,由于程千帆所主持的《全清词》编纂研究室需要人手,就加入进去,经历了一系列诸如抄卡、编目、采访、校点、撰写小传等琐碎工作后,就再也没有离开,一直干到现在。“一个偶然的调遣,就决定了我的一个重要的学术方向。”张宏生说,“程千帆先生生前颇以未能很好地完成这一宏伟大业而遗憾,曾经郑重地把此事托付给我,要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继续做起来。我后来正式主持这项工作时,就有一个基本设想,戏称为‘五个一工程’:‘编出一部书,培养一批人,推出一批副产品,建设一个学术方向,建立一个学术中心’。”

     

    事实上,在编纂《全清词》的过程中,一直不断地有年轻人程度不同地参与进来,主要是一些在读博士、硕士生和一些毕业的研究生。一方面,编纂《全清词》所积累的资源,使得这些年轻人能够具有资料上的优势,进而推动研究向纵深发展;另一方面,他们的研究也从各方面弥补了编纂工作的不足,进一步丰富了文献。南京大学中文系在清词研究暨词学研究上的学科性建构,也因此而隐然成形。在从事“顺康卷补编”的编纂工作中,张宏生的主要助手是冯乾和沙先一,他们承担了大量的日常工作,包括资料搜集到校点词集、撰写小传和编排顺序等。冯乾经常每天在《全清词》编纂研究室坐班10小时以上,而沙先一则经常在几个城市之间奔波,想方设法搜集资料。在编纂“雍乾卷”时,闵丰和李亭也加入进来。

     

    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刚刚出版的《清词研究丛书》便见证了这一批清词研究人才的成长,这套丛书大部分作者都是《全清词》编纂的参与者,包括《清词探微》(张宏生著)、《清词的传承与开拓》(沙先一、张晖著)、《清初词谱发展史》(江合友著)、《清初清词选本考论》(闵丰著)、《清初遗民词人群体研究》(周焕卿著)、《顺康之际广陵词坛研究》(李丹著)等。

     

    不过,让张宏生有些困惑的是,由于编辑《全清词》工作琐碎而枯燥,成果的体现形式比较特殊,在高校中,特别是在现有的评估机制中,这样的成果不易得到肯定,特别在职称评定上很是吃亏,“所以,虽然我们应该鼓励年轻人要耐得住寂寞,安心坐冷板凳,不计较得失,但是,为了古籍整理事业的发展,我觉得还是需要一些扶持措施,让年轻人没有后顾之忧地从事这一工作。”张宏生认为,仅仅在口头上将其当作“千秋伟业”,却缺少实际措施的支持,也无法使得这一工作更好地展开,这其实也是当前古籍整理的一个困境,亟需重视。

     

    展示清词阔大境界

     

    “清词号称复兴,在题材、表现手法以及深层意蕴等方面,都有着超越前人的意识,体现出宏大的格局。只是到了清代,词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抒情诗,成为全方位表情达意的文学样式,从而反映出词体之尊的实绩。”张宏生认为,清词境界非常开阔,宋代人多认为词是“小道”,虽然有苏辛风格的词,但整体上并没有充分地去开拓,有不少境界就还有待后人去填补,而在清词中,几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侧面都能表达,如陈维崧《贺新郎·纤夫词》,写征调民工之事,其风格与表现手法直承杜甫《三吏》、《三别》,此外,清初的满汉民族矛盾、晚清的鸦片战争、中法之战、割让香港,无一不可入词,表现出了全新的时代特色。

     

    尽管清词有着巨大的成就,清词的汇辑,自清初起,直至清末民初,一直有人在做,如聂先、曾王孙的《百名家词钞》、蒋景祁的《瑶华集》及近人叶恭绰的《全清词钞》等,这些总集虽然各有特色,就其本身来说,仍只是一种选本,意在“以词存人”或“以人存词”,并没有想要汇辑所收作家的全部作品。《全清词》则搜罗完备,是对有清一代词的全面、完整的汇辑,为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基本文献。

     

    据介绍,《全清词》“顺康卷”及“补篇”仅占清词的五分之一,其数量就已经是《全宋词》的4倍多。而“雍乾卷”的总字数估计也将在600万字以上。清代词人的集子,存佚情况往往比较复杂,或由其本人编集时加以删削,或时加续刻造成前后不同,或社会动荡导致流失散佚等,以至于后人所见者往往并非足本——这些状况在《全清词》里都得到了改观。如浙西词派的领袖朱彝尊的词集,长期以来流传的只是《静志居琴趣》、《江湖载酒集》等,但《全清词》中收录了从台湾搜集到的其早年词集抄本《眉匠词》;和朱彝尊同时的阳羡宗主陈维崧,通行本《湖海楼全集》所收的1629首词,却并非他创作的全貌。《全清词》辑录了他的集外词35首,其中见于《倚声初集》的就有31首,基本上是其少作。

     

    《全清词》还利用海内外的公私藏书,广泛涉及清代经史子集的有关著述,特别深入考察笔记、地方志等,挖掘了许多以前不为人知的资料。除了汇辑作品,辑佚校勘之外,在人物小传的整理撰写上也有独特贡献。现在已知“顺康卷”共收录词人2105家,估计整个清代的词人应该超过万人,《全清词》汇集大量零碎的记载,经过多方排比考索,撰成词人小传,不仅本身成为一部延续着的简明词史,对清代文化史研究更是功莫大焉。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