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钱谷融:人生的诗意,文学的深度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7-10 00:00于哲学网发表

 

 



     

     

     

    《钱谷融论文学》钱谷融 著 华东师大出版社

     

      钱谷融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他的《论“文学是人学”》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史上的重要文本,对于我们回顾中国当代文学史,及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史,都有着极大的理论价值和历史价值。他的《〈雷雨〉人物谈》、《艺术·人·真诚》等著作,则生动体现了文学是人学的审美原则,注重文本分析和人物分析的细读原则,形成了他文学批评的独特品格。在他70年的教学和研究生涯中,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最近河南大学出版社推出的《钱谷融论学三种》,华东师大出版社推出的《钱谷融论文学》、《钱谷融研究资料选》让读者领略他追求人生诗意与文学深度的风采。

     

      钱谷融先生说,他平生最服膺的格言有二:一是希腊阿波罗神庙中的“知道你自己”,二是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确从他服膺的格言中可以勾勒出他的形象。在我的眼里,他本人就是一个文学形象,他当然不是哪个作家虚构的文学人物,而是他自己参与设计和修为的真实人生,是一个可以审美的形象,一个在人生中思索“人学”奥秘的智者,一个在文坛边寻味情致的散淡之人。他经历了磨难而常怀仁者之风,他随心所欲而不逾距。

     

      分析钱谷融先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贡献,似乎绕不开他的《论“文学是人学”》,1957年他发表了这篇著名的学术论文,钱先生古今中外,旁征博引,具体阐述了个体的人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尤其是文学与人学的天然联系,大胆批评了“工具论”,将文学当作反映现实的工具和手段。他认为,文学的对象、题材应该是人,写人就是为了人本身。文章真正延续了“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的启蒙思想,如空谷足音,引起了文坛巨大反响。在60年代初期,由于极“左”思潮的风行,文章遭到了严厉粗暴的批判,他本人也在论争中遭到了批判,但是钱谷融不为所动,始终坚持自己的人学思想。

     

      “文学是人学”的思想不仅体现了钱谷融从 “人道主义”立场对个体、文学与整个社会制度之间关系的思考,而且也显示了他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关注,强调文学作品的审美品格是钱谷融终生实践的文学理念。

     

      王晓明教授这样评价他的老师钱先生:“无论写什么文章,他总是面向艺术和诗意,谈作家的人物创作也好,谈批评家对艺术的感受也好,谈一个抽象的理论命题也好,谈一出戏剧、甚至一首词的结构也好,他投出的始终是审美的眼光。他给自己的一本论文集取名《艺术的魅力》,正是非常确切的概括出了他从事批评的兴趣所在。正因为总是在谈论艺术,他就常常能自然地袒露情怀,他的笔端总是带着情感,从容不迫,娓娓道来,那种诚恳亲切的口吻,确实非一般人所能摹仿。”在文学的认识、教育和审美这三种功用中,钱谷融最为重视的就是审美作用。他在文章中写道“文学作品应该富有情致和诗意,使人感到美,能够激起人们的某种憧憬和向往。”

     

      王晓明教授从钱先生对文学审美性的沉迷中,理解着他从容走出那段严酷岁月的心灵力量。他说,“也许,只有当一个人真正体会出文学的价值的时候,他才有可能最终走出那不仅仅是文学的精神困境。”

     

      在庆贺钱谷融先生九十华诞暨从教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面对众人的赞誉,90高龄的钱谷融先生依然是那样真诚、清明、睿智,他对那么多人远道而来参加研讨会,表示了诚挚的谢意:“我非常感谢大家!我没有什么成就,很惭愧,不敢当,我向大家鞠躬致谢;但我此生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文学这个专业,的确是无怨无悔。虽然为此经历不少磨难,但我以此为乐。”

     

      在文化老人中,钱谷融的散淡是有名的。他惜墨如金,大而言之是为了笔墨的尊严,学术的尊严,小而言之也是不用笔墨去沽名钓誉。他常常对学生说:“做学问、或写作,要有深厚的积累,才会有自己的识见,学术的声誉应该是实至名归,而不是用浮躁的心态去博取虚名。”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能够成为散淡的人,真诚地写作,就可以达到自由的境界,写出真正令人爱读的散文来。在我看来钱谷融先生在追求人生的诗意,文学的深度的过程中做到了。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