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林语堂研究新气象——评万平近《林语堂评传》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6-23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林语堂是一位中西学养丰厚的作家。上世纪20年代他投身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参与“语丝派”作家群谴责封建专制和社会黑暗的斗争;30年代创办《论语》等杂志,提倡“幽默”文章,名盛当时文坛;侨居海外后用英文写作描写中国社会生活的小说,以成功借助文学艺术形式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华文化而蜚声海外;晚年定居台湾又编纂出版词汇丰富的《当代汉英词典》;再加上一度提倡汉字简化、潜心研究制造功能独特的中文打字机、根据汉字的“象形”特点首创“上下形检字法”等等,使得无论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历史还是文化历史上,他都算得上是不容忽视的人物。

     

    万平近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林语堂,在相继写作一批相关学术成果后,最近又推出了《林语堂评传》。这部评传既是他多年潜心研究的代表性心得,也吸取了历年来海内外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堪称迄今为止在林语堂研究方面资料较为丰富、评论较为公允的专著。此书最显著特点,是结合介绍林语堂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情况,着重述评他的文学活动与追求。作者努力摆脱以往习见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模式,在资料征用和具体论述上有一些新气象、新观点。如对以往颇多非议的林语堂办《论语》、倡“幽默”史事,《评传》在简要介绍相关历史情况后,既指出此史事在当时社会革命意义上具有一定的消极性,也肯定了它在倡导文学表现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上具有一定的建设性;又如对以往较为忽略的林语堂在海外用英文进行文学创作的情况,《评传》不仅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还着重分析、论述了林语堂借助小说艺术形式向西方读者描述中国社会生活、文化历史景象的得失与功绩,对林语堂采用文学艺术形式努力向西方介绍中华文化、并取得比前人和同代人都出色的贡献,特别加以肯定。

     

    在中华民族积极汲取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林语堂向西方介绍中华文化的实践和经验,可以为当下中国知识界更好、更有效地履行这方面的责任提供有益启示。(陈青生)

     

    (《林语堂评传》万平近/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3月版)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