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蔡登山 给台湾补上鲁迅这一课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6-17 00:00于哲学网发表

 

 



    《鲁迅爱过的人》

     

     

     

    蔡登山著 文汇出版社出版

     

    从与鲁迅交往过的人入手,去廓清围绕着鲁迅所发生的许多历史事件,台湾学者蔡登山的这本书,涉及到鲁迅与内山完造,鲁迅与高长虹,鲁迅与北大校花,鲁迅与朱安、许广平,鲁迅与萧红等之间的事情。爱在这里并不是狭义的情爱,而是包括了兄弟情、师生情、人情等更广泛内容。

     

    “台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戒严的关系,对于鲁迅及诸多三十年代现代文学作家的作品,是禁止阅读的,也因此造成‘五四’新文学传统的断裂,当时的文学创作者是从西方文学去吸取养分,形成所谓‘横的移植’。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而1987年解严后,原来禁止阅读的书,可以进来了,但年轻人对此似乎不热衷了,加上本土学术的兴趣,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台湾文学’,对于‘五四’的新文学传统,依旧无法‘纵的继承’。”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世界里有恨也有爱,这种爱,不只是情爱、父子之爱,还有朋友之爱、师生之情,甚至在他对与朱安之间“无爱”婚姻的背负,后面也有对母亲与朱安命运的特殊承担。台湾学者蔡登山,在完成了对张爱玲《色·戒》现实与创作的解读之后,又在今年推出他现代文学的研究新著《鲁迅爱过的人》。这本书名很容易让人产生歧义与联想的研究论著,被鲁迅研究专家王得后评价为“志存高洁,趣味清醇”,“没有偷窥的心思,也不带猥亵的眼光。是同情的理解,但不局限于爱情。”而蔡登山则自称,这是一本写给台湾年轻人的鲁迅书,想让他们了解真实的鲁迅以及鲁迅所处的历史现场。

     

    为什么要给台湾人讲鲁迅,他们还需要读鲁迅吗?蔡登山坦言,这块文学领域,对台湾年轻人来说,是个空白。“台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为戒严的关系,对于鲁迅及诸多三十年代现代文学作家的作品,是禁止阅读的,也因此造成‘五四’新文学传统的断裂,当时的文学创作者是从西方文学去吸取养分,形成所谓‘横的移植’。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而1987年解严后,原来禁止阅读的书,可以进来了,但年轻人对此似乎不热衷了,加上本土学术的兴趣,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台湾文学’,对于‘五四’的新文学传统,依旧无法‘纵的继承’。”

     

    这个空白需要填补。蔡登山认为,“从文学角度看,鲁迅的魅力是毋庸置疑的。我常认为一个好的作品需要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作者对语言的掌握要驾轻就熟,举重若轻,二是内容的密度要够,也就是它的信息量要大。而鲁迅在这两方面恰恰是做到顶峰阶段。他的作品无疑是经典,是会长久地流传下去的。”

     

    作为一个台湾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蔡登山承认,他自己对于鲁迅的阅读与认识,也是在近十年来才趋于完整的。“因为鲁迅的书曾经是禁书,阅读只能处于地下阶段。无法系统全面地阅读,更无法买到《鲁迅全集》。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本曹聚仁的《鲁迅评传》,台湾当时还有翻印本。直到1993年因为要拍摄《作家身影》系列纪录片,我才全面地阅读鲁迅的作品及研究鲁迅的文章。”

     

    《作家身影》是蔡登山曾经供职的春晖影业公司出资拍摄的系列纪录片,也是蔡登山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五四”那批了不起的作家所做的一次努力。这个系列纪录片历时四年,将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萧乾、张爱玲这些人的传记影像都纳入其内,片中有大量大陆取材镜头,还有大量对大陆学者的专访。该系列片拍成后曾荣获1999年台湾广播电视教育文化金钟奖,这次拍片经历,也让蔡登山接触到大量大陆现代文学的研究学者,像钱理群、汪晖、王富仁、王晓明、孙郁、朱正、林贤治等大陆鲁学专家以及海外的李欧梵等学者。蔡登山认为,相对早期老一辈的鲁迅研究者,这批学者是比较少受到政治的干扰的,也是比较能持平客观地立论的。

     

    也是在对他们研究论著的阅读与拍片交流碰撞中,蔡登山确立了他自己的研究焦点——从鲁迅周遭的人写起,逐步逼近到鲁迅的自身。“这立论或许不算高深,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发现,但是另外一视角,藉此可以重建当时的历史现场。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很难的,也许我们只能借着某些人与事,逐渐地走近他。”

     

    尽量以通俗简洁的论述还原历史事件的清晰轮廓,是蔡登山作为研究学者最为擅长的。所以读书中的朱安与许广平、鲁迅与内山完造、鲁迅与萧红,甚至不乏敏感的鲁迅、高长虹、许广平三角恋,兄弟失和与鲁迅对北大校花爱意的流露,都能迅捷地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但是不做惊人之语,不立惊世判断,甚至对于鲁学新史料的采纳与运用,笔端之间仍不难看到蔡登山式的审慎。蔡登山说,我的著书原则是“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在证据不足之下,我情愿悬而未决。”(孙小宁)

     

    《鲁迅藏画录》

     

     

     

    孙郁著 花城出版社出版

     

    鲁迅藏画多多,却没有什么自述,相关的文章亦寥寥无几。学者孙郁多年做鲁迅研究,同时也读鲁迅的藏画。他以优美而沉静的文字,勾连起鲁迅与其藏画的内在联系,读出了鲁迅的审美趣味与精神世界。同时也以鲁迅的视界,为我们打开了通向比亚兹莱、珂勒惠支、儿童画、汉画的美学世界。

     

    《一个人的呐喊》

     

     

     

    朱正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朱正先生一生致力于鲁迅研究,出过好几本鲁迅传记:1956年的《鲁迅传略》,1979年的《鲁迅回忆录正误》以及后来的《鲁迅传略》修订本和《鲁迅图传》等,但作者自称,它们没有一本能够何存得下去。作者希望最新的这本《一个人的呐喊》能够留传下去,而学界也对这部书评价甚高。学者严家炎说,该传记的独特之处在于,集中运用了最近二十多年国内外发现的不少有关鲁迅的新的资料,纠正了此前学界一些不确切甚至不正确的说法。在体例上,多从难点、疑点入手,深入掘进与突破,力避面面俱到与泛泛而谈。有网友认为:这是一本既适合专家又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的鲁迅传记,因为它“还原了一个不高不低、不远不近的文艺界斗士鲁迅”。没有大呼小叫的力捧和附会,史料的平正与翔实,唤起了连当事人当时都被蒙蔽或者遗忘的某些记忆,使这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充满了理性与感动的力量。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