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陈家兴:季羡林的“偏颇”与脊梁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6-1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最近,《季羡林自选集》出版。引人关注的是,这套自选集完全遵照季先生“存真求实”的意愿,毫无删改地收录他各个人生阶段的作品。他在此书序言《作真实的自己》一文中这样写道:“在某一阶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颇,甚至错误,决不应加以掩饰,而应该堂堂正正地承认。这样的文章决不应任意删削或者干脆抽掉,而应该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季先生此举,在一些人看来是自揭其陋。过往的“偏颇”和“错误”,就让岁月尘封吧。更何况那些“偏颇”和“错误”,处在时代悲剧的大背景下,其时又有几个“独醒”者?然而在季先生看来,那些是“永久的悔”,只有如此拷问作为知识分子的灵魂,方能让自己的灵魂安歇。

     

    多年来,季先生总以振聋发聩的言与行,让世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其为知识分子的另一面:或许不是完美的,但却是本真的。这就是世人说烂了但却很稀缺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我理解他此前请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顶桂冠的诚意,理解他此次不加删改地保留那些“对中国社会某一个阶段的歌颂,对某一个人的崇拜与歌颂”的文字的用心。这些不仅无损于其作为知识分子的“硬朗”形象,更以其坦率与直白为国人增添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季先生能够以其思想和精神影响这个世界,又以其直面“偏颇”和“错误”的态度影响这个社会。因而,季先生生动地诠释了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回答了“知识分子靠什么影响世界”这个命题,为许多知识分子上了生动的一课。

     

    知识分子历来被称为“社会的良心”,有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并以这种思想和精神点亮指路的明灯,建树仗义执言的大纛,成为“为民请命的脊梁”。不过,就现实的情况看,这或许是一种彼岸,许多人还在前往彼岸的途中,或者根本就不想出发。

     

    面对现实的境况,有人发出了“知识分子不再是以思想影响世界,而是以知识进入世界”的慨叹。这一声慨叹,很敏锐地击中了一些知识分子的痛觉神经。面对利益的诱惑,面对社会的浮躁,面对深刻的变革,许多知识分子迷失了自己,忘却了责任,不再是思想者。

     

    一些知识分子的迷失,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

     

    一种是自我贬值,沦为“知道分子”。在各种媒体和场合叫卖那些无甚原创、无甚思想含量的知识,甚至趋于庸俗和娱乐化。或者跨界乱说,不是自己的研究领域,却充当起了专家说话。看似为了生计,实则坐不得冷板凳,随波逐流,功利心重,浮躁心重。一种是缺乏思想主见,缺乏独立思考。只知一味地赞美歌颂,不能从长远的、战略的、规律的高度,发现问题,审视问题,解决问题,为决策者提供精当的决策参考和思维视角,为国家和民族的千秋大业尽一份心力与职责。一种是抱住资本的大腿,沦为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当利益决定思维,某些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良知等诸多品质便消逝殆尽。

     

    相对而言,前两者尚不会对我们的国家、社会、民族产生诸多不利影响,而最后一种形态,其危害性则不可低估。5月初,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对有些大学教师成了某些特定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提出尖锐批评。而在某媒体5月初的一篇文章“警惕境外利益集团介入中国决策”中,直指一些学者受某些境外利益集团所雇,为其利益奔走呼号影响决策。比如境外利益集团常以安排出国观光、子女境外就读、协助转移资产等条件,或以参加国际学术研讨、邀请做访问学者、收录论文进SCI、授予名誉学位或职称等为诱饵,吸引一些中国学者为其效力。

     

    而以有意的错误思想影响、误导吾国吾民,是为国之大患。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知识分子都应叩问自己的良心、责任与使命。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