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杨金亭:袁行霈先生《愈庐集》读后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6-0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袁行霈先生的《愈庐集》是出自诗人教授的大家手笔。可以预期它将是经得起时空的大浪淘沙,披沙见金,能够留传下去的一部诗文经典。

     

    它的最大特点一是短而精,二是性灵之作。全书收入作者精选出的诗47首,文31篇。诗除了两首篇幅不长的古风外,都是五七言律绝小诗。文章多为千字文,短的只有五六百字,长的也不过两千字左右。诗文都是篇什短小,内容充实的精品力作。难得的是,诗之外的文,也是贯穿着诗人性灵——生命本真的书写。无论记事、怀人,抑或论学、说诗,作者都能够敞开心扉,以亲切平易的口吻,娓娓而谈,与读者平等地交流感悟心得,使人在“那种亲切与信任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诗文审美享受中,释疑解惑,得到启迪,增长知识,产生共鸣。这便是我这个有了三十几年编龄的诗歌编辑的第一阅读感受。

     

    本书第一卷收入的47首诗,格律声韵工稳精严,一丝不苟。从这里看得出,诗人对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古典诗歌文本的严肃严谨,乃至带有敬畏感的创作态度。这些诗是真正的性灵之作,是诗人近30年风雨人生历程的感悟,所谓“生命留痕化作诗”。他的诗,拥抱现实,贴近生活,却摒弃了直说明言的主题先行,而是通过“缘情而绮靡”的意象、意境,折射出时代精神的闪光,也渗透出历史沧桑的斑斑痕迹。他的诗,语言率真自然,追求以现代文言乃至诗化了的口语、俚语入诗,求新求美,淡而有味。就已形成的个性风格而言是典雅、平易,有几分飘逸空灵的气象。比如上世纪70年代前期之作:“何当浮海去,万里任逍遥。”(《青岛东海栈桥》)“欲把此身随雁队,天空海阔任翱翔。”(《小汤山》)“遥念鱼山山下楼,临窗阿姊盼归舟。凭君使我平安字,减却眉间一片秋。”(《有容东归凭寄蕙姊》)从这些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意象中,折射出的正是十年动乱岁月中,愁满人间“一片秋”的普遍性背景;也表现了那一代知识分子企图寄身于自然山水中,以超脱出“革文化命”的苦海,向往乃至幻想自由境界的浪漫自慰。至于70年代后期以后的作品,如“映眼华山浑似染,原来山比梦中青。”(《赴济南车中》)“何来电掣风驰笔,万里云天作画图。乍见迸飞三五翠,须臾化作万千珠。银河挽泻星飘散,月桂频摇花漫铺。指顾苍穹齐昂首,欢歌笑语满京都。”(《国庆礼花》)“海曙云霞辞晦夜,江春梅柳沐初阳。年华莫道蹉跎甚,携手相期作远航。”(《己未元日赠妻》)这些写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诗句,或写景,或咏物,或赠答,几乎无一字涉及到当时的政治背景,但字里行间凝聚的亮丽景色,欢快情绪,高昂格调,已经折射新时期的即将到来,以及人的精神面貌的变化。

     

    至于文的部分。有充满诗意的散文随笔,也有序跋和有关诗学、国学、书画音乐诸多学术、艺术方面的短论、杂谈。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则多是以富于诗意的美文话语,对上述一些一般读者所关心的学术问题,通过自己长期研究的心得,以深入浅出、要言不繁的文化解读话语,给人以豁然开朗的启迪。比如关于外国诗歌美学中的“气象”概念,读过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唐诗中有所谓“盛唐气象”,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则把“意象”列入“诗之五法”之一,却未作解释。袁行霈在本书卷二开编题目《学问的气象》一文中,开头便提出:“作诗讲究气象。诗之有气象如山峦之有云烟,江海之有波涛,夺魂摄魄或在于此。气象以雄浑飘逸为上,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皆以超凡的气象而传颂千古。”通过几个生动的比喻,和几个传诵千古的名句,形象地回答了何为“气象”这个诗歌美学难题。

     

    另如,关于“诗国”之誉的根据,长期以来的说法是:三千年诗歌史的源远流长,历代诗歌大家名家,流派辈出,传世经典作品丰富多彩,深入人心等等。袁行霈却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说:一是诗歌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古代祭祀唱诗,送别吟诗,恋爱赠诗,外交政事赋诗,科举考诗,这证明了诗文在中国社会享有的特殊地位。二是诗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文体向其他姊妺文学艺术的文化渗透,影响到散文、小说、戏剧、曲艺乃至书法、美术等诸多文体的诗化追求。这两个见解,进一步丰富了关于诗国的理论。

     

    此外,关于中外人物和风景的散文中,可圈可点的章节、丽句多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愈庐集》,袁行霈著,线装书局20081月第一版,180.00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