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梁漱溟的“印象” 做人与读书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5-26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梁漱溟先生给世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恐怕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他曾在某次会议上当众顶撞毛泽东,还有他那张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嘴角坚毅目光炯炯的晚年照片。人们敬佩他不屈于权势的性格,更为他的学问文章所折服。就上述梁先生留给世间的印象而言,大约正是处于梁先生对自己人生的明了和自信。早年他曾作有《我自己的长短》一文,说:“我的长处,归结言之,可有两点:一点为好学深思,思想深刻;一点则为不肯苟同于人。”这话可为上述印象作注解。    

     

    另还有《我的信念》中说:“天下事每每相反而实相成。章行严先生因墨子有尚同之说,故标尚异之说,以为要欢迎异的,要异才好。”以他“开诚布公以立信”的思想言行,很符合他倔强的性格。虽显出书生论道的本色,却于现实里不免天真。这些文章收在《人生的艺术》中,是为其长子梁培宽先生所审定之新书,目的只在总结梁漱溟对人生、对世道的论述。所结集的文章,跨度大约皆为其学问早期,借以管窥其思想精华所在。

     

    《人生的艺术》为梁漱溟先生论述文章的汇集,分上下两编,约23万余字,其上编“我生有涯愿无尽”收文38篇,下编“心期填海力移山”收文33篇。梁氏这些文章多为解答式文体,带早期白话文的讲演风格。这类设问作答,免不了说教成分较多,有浅显晓白易懂的特点,符合那个时代人们的写作与阅读习惯。但这些文章汇集起来,却未注明写作或发表时间,只可从文章语言及内容来推算,才能约略明晓那个时代的状况,而其他许多较为蹊跷的地方,则不得要领,这实在是编辑上的一个失误。再有,阅读这些文章,按内容可猜测大抵为授课讲义居多,一些课堂口语间于其中,这些都是应该作些说明为好,毕竟都是上世纪初的文字,社会时代多已变化,若为读者计议,应当作些简单的注释,以利于读者在阅读时理解当时的状况。

     

    梁漱溟先生早期文章,有些并不深刻,但能看出他的思想发展轨迹,这对于思索研究梁先生学术成熟过程多有裨益,如《人生的意义》说:“人类为何能创造,其他的生物为何不能创造?那就是因为人类会用心思,而其他一切生物大都不会用心思。”这只能代表那个时期的认识水准,现在科学当然已不作如是观。因此,读梁先生文章,须得了解时代背景,这也便是在编辑此书时,需要注明写作时间的必要处。

     

    书名虽为“人生的艺术”,似乎不能涵括所收入的文章内容,略嫌简单。其实有许多文章皆为梁漱溟先生谈文化观点,应视作学术文章为妥。《东方学术之根本》一文,便是谈东西方文化之差异,曰:“西洋学术之产生,就是尤其智慧向外用。分析观察一切,这就是科学。科学方法最要之点,即是将一切物观化。将现象放在外面,自己站在一边,才能看得清楚。”这显然不属于“人生的艺术”的范畴,其他如《中国文化问题》、《中国文化的两大特征》、《中国文化问题略谈》、《中国本位文化宣言》、《中国社会构造问题》、《中国民族的力量》、《中国士人的心理》、《中西医学》、《孔子真面目将于何求》、《孔子学说之重光》、《真理与错误》等等文章,都为学术作品,大大超出人生或艺术的局限。

     

    读梁漱溟文章,可知他是个看待世事皆以冷静思考的人,有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有自己的理论结果,有自己旁观分析的心得。称他为思想者,很是贴切。书中所收梁先生这些文章,对现世社会亦大有启示作用。譬如《中国文化的两大特征》云:“中国人的生活重心靠家,而西洋人生活重心靠团体”,可谓正中其要,由此阐释东西方文化之不同,生活习惯观念各异,令人信服。又云:“法律是团体的产物,情谊则由家庭滋长出来。盖机械的办法,没有通融,整齐划一,免得争论,是团体对付众人所不得不然。然而在家庭间,却用不着,也行不通,受不了。家庭间情义斟酌,随宜应付,亦不能用之于团体。”他这番分析颇有道理,我们今天的社会形态,仍然未脱离梁先生早年所说的状况,令人慨然。

     

     

     

    (《人生的艺术——梁漱溟论述集》 梁漱溟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1月出版)

     

    本书是目前最完善的梁漱溟读书笔记,忠实地反映了大师的思想,闪烁着人格的、智慧的光辉。由梁漱溟的哲嗣梁培宽、梁培恕辑录,许多内容首次面世。

     

    梁漱溟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其阅读范围涵盖佛学、儒学、马克思主义、西方哲学、教育学、人物传记等。他精辟地指出:“其实真有学问的人总是通达无碍的,对于拥有群众的各学派教派均能洞达其得失,各给予适当位置,若拒斥于千里之外,只是自小而已,欠通而已。”

     

     

     

    (《人生至理的追寻 ——国学宗师读书心得》 梁漱溟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81月)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