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无演戏的才能,并且时常自叹连演自己都有些困难,因而对于古今戏台上名伶们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是谁”的高超演技,我总是深怀敬意。所以我虽非追星族,但平时逮着了机会,却也爱翻翻伶人传记什么的。香港著名文史作家周简段的《梨园往事》就这样从书店走到了我的案头。 《梨园往事》是“老北京”周简段先生在港台报纸上所开相关专栏文章的结集。全书收录了100余篇精致玲珑的千字短文。 周简段先生笔下的这些篇章,词语非常节制而文气充沛,涉及众多梨园旧人旧事、逸事轶闻却丝毫不觉杂乱,可见一些作家学者对他“熟读前贤文章,博物强记,广泛涉猎北京的文史掌故、艺苑趣闻、名人轶事和文物珍宝,对风土民情了如指掌”这一美评并非虚言。 或许是专栏文章的体例所限,《梨园往事》里的部分文章,特别是《名伶旧事》部分,对程长庚、孙菊仙、程砚秋、王玉蓉等诸名伶其人其事的书写,显得很有些古板、单薄。记其人如生命流水账,如人生简历,记其事则以世人耳熟能详者居多。如记“大老板、伶圣”程长庚演戏不拿大,派什么就唱什么,一场戏常常演几个角色;德克金安安稳稳的知县不做也宁可学唱戏,因当时名伶汪桂芬说他学戏不易,愤而改名“汪笑侬”;孙菊仙生前标榜一不照相二不灌唱片,所以遗照寥寥无几等等,稍具梨园知识的人对这些都不陌生,对地道的戏迷们来说更可如数家珍。所以这部分只能算作是梨园知识的普及。但除这少数部分外,其他篇章大多妙趣横生,且多记梨园界的“隐闻秘事”,如记中国画大师张大千对戏曲的痴迷、“老佛爷”慈禧太后属羊因而看戏时最忌出现“羊”字、对“鬼戏”的解读、名家救戏佳话、生肖与戏的渊源、诸多戏迷的传奇逸事这些,读来让人不仅解颐,而且颇长见识。 都说人生就像是一场戏,那么,专门演戏伶人的一生又像什么呢?周简段先生以风趣文风写旧时名伶,在钦追念之余,语中却多寄予悲凉之慨。那些著名的“戏子”,在戏台上风光无限,台下的命运却多般凄凉。在旧社会,他们不过是供达官贵胄们取乐消闲的高级玩物罢了。生是掌上玩物,死是孤魂野鬼,连埋葬他们的坟场都是同行凑的份子钱所建。可风流云散,名伶可追,他们留下的,是滋养了无数后人、价值连城的传统艺术珍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