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 著 ★ 内容提要 继《破门而入――易中天谈美学》之后,易中天教授在我社推出第二本著作《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 《帝国的终结》一书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是易中天教授迄今为止最为用力也最为看重的一部著作。诚如本书副标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所昭示的,作者意在揭露和批判中国古代帝制的乖舛和荒谬。透过若干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细节,我们能感觉到作者笔下的文字仿若尖利的手术刀,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帝国体制,给予抽丝剥茧式的剖析和鞭辟入里的清算,批卻导窾,游刃有余。本书承续了易氏著作生动、风趣、见解独到的一贯风格,讨论的是帝国体制命运这样的大问题,然入手极细,文笔恣肆,议论风发,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高度关切,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睿智之作。 ★ 书评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崛起”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如何将这种“崛起”延续下去,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或者说该怎么正确地走下去,我们将走向哪里,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从历史中寻找答案也许是一种方法。 2005年起开始在中央电视台10套百家讲坛节目里讲解历史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把历史通俗化,受到了大众的追捧,甚至被冠以“学术超男”的称号。在继《品三国》取得巨大成功后,《帝国的终结》再次以易中天独有的对于中国历史的解读方式为读者奉献了一本智慧之书。了解并真正懂得历史,我们才能看清自己。 国力最初并不强大的秦国为何能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大秦帝国,又为何仅仅传到第二代便告灭亡,区区一介草民陈胜竟可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将不可一世的强大帝国毁于朝夕之间。而此后的王朝兴衰更替无不类似。直到1911年,封建王朝中“综合国力”应该来说最强大的大清帝国,仅仅在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中便迅即支离破碎,随后轰然倒地,从此宣告帝国在中华大地上烟消云散。莫非帝国真的有所谓的兴衰周期?玄机何在?这其中一定有相通的东西。 制度!制度!还是制度! 大秦帝国之所以成为帝国,在于制度;大秦帝国之所以灭亡,也在于制度。随后的帝国王朝莫不遵循此道。历史的悖论让人迷惑,拨开云雾,方能看清。 庞杂的历史中如何能把握时光的轨迹,找寻到象征生命力的跳动的脉搏?易中天教授的《帝国的终结》打开了一个通道,找到了一个切入点。 《帝国的终结》将整个叙述的着力点放在了制度之上,两千多年间的众多帝国王朝只是围绕着帝国制度不停地兴起、跳跃、衰败和死亡,而帝国之所以还能或长或短地延续,也在于对这种制度如何修正的结果。难道错在制度吗?制度何错之有?! 易中天教授为我们打开的不仅仅是帝国制度这扇门,重要的问题还是,门背后都有什么?制定并认可而又凌驾于制度之上的皇帝,执行制度的千万万万大小官吏,盘根错节的利益,被统治者用来统治的伦理、道德、文化所禁锢的民众以及一触即发的压抑情绪……而衍生这一切的一切,却又是帝国制度。这便是症结所在。制度是死的,而人是活的,现实情况也是活的,不停变动的。这便牵涉到权力的问题,而官员权力的合法性一直是在血腥暴力的护航之下。对此,作为帝国最高统治者的皇帝,也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正如书中所言,“皇帝对官员常有一种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他离不开官员;另一方面,他又近乎本能地认为帝国的事情会坏在这帮家伙手里。” 在一般的历史或者历史解析作品中,民众这两个字几乎很少触及。在这点上,《帝国的终结》非常鲜明地不一样,而且可以说,普世情怀或者人文关怀极其突出,让普通人感同身受,仿佛自己就生活在那早已逝去的历史之中,遭受帝国制度之苦。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的午餐。伦理治国或者说独尊儒术的原则维护了帝国制度,却让我们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首先是没有了思想……一个没有思想和言论自由的社会也不可能真正有道德。 这是怎样振聋发聩的声音!《帝国的终结》已不仅仅是在为我们讲述历史。我们今天所有的思想、文化的根源曾经受到过什么样的强暴和污染,我们可以从《帝国的终结》中品味出太多的苦涩。 成也制度,败也制度。 轮到大清帝国绝唱响起来的时候,世界已经一日万里。生活在帝国制度之下的中国民众首先摧毁了其根基,而普天之外的“洋夷”所谓“来者不善”,不但要征服中国,而且要颠覆中国的政治制度,要中国与国际接轨。问题严重起来了。 这不仅关系到帝国制度及其施行实体的存亡,也关系到民族的荣辱。还要怎么走下去,未来的答案在哪里?大清帝国的悲剧在五彩斑斓中上演,也冲击了此后的历史。 《帝国的终结》读来不禁让人掩卷唏嘘。帝国已经终结,帝国制度也已经遁行,但沿袭了几千年的思想呢?易中天教授显然态度悲观。 所谓制度,原来都是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