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沈昌文处世之弃与不弃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4-2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沈昌文口述/张冠生整理,花城出版社2008年4月)一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真实记录了沈昌文先生的人生经历,阅读此书,犹如沐浴于质朴的气息之中,心底却泛起无限遐想。 

      书中主角沈昌文先生,著名出版人,1931年9月生于上海,前《读书》杂志主编,拥有50年出版经历的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该书讲述了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的处世之道,从头到尾都透露出积极的生活态度。沈先生的一生都在遵循“常识”,这一为人准则时时在敦促沈先生书写不平凡的人生路程。书名中的“知道”,不是寻常意义的知道某事的知道,而是知“道”。这个“道”就是沈先生处事的原则,交友的准则,生活的规则。 

      人生常识,不可谓不多,而取其一点,一以贯之的少之又少。该书试图通过沈先生的人生经历向世人展示一种坚持——这种坚持成为生活的信仰,极具魅力。《庄子?盗跖》中有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这就是 “抱柱信”。尾生忠于爱情,坚守誓约,可能做了极端的傻事,但人生有时就要这么傻,傻得可爱,傻得潇洒。沈昌文幼时过着扭曲的生活,从小就注入了自称为“奴性”的生活之道。笑谈中的“奴性”又何尝不是一种坚忍呢。对生活的坚持,对未来的坚持让他有所弃有所不弃。做人是一门艰深的学问,对常识的坚持又是这门学问中永远不变的准则。人,不管你做得高雅还是平庸,常识的坚持没有贵贱,更没有逃避的理由。 

      常有青年抱怨生活,对现实失望多于渴望。然而,沈先生的人生经历很好地作出了回应,生活没有你想象中的那般美好,但生活永远不会亏待向往它的人。对于青年而言,这岂不又是一种常识?对理想的妥协并不影响理想的最终实现,关键是在抚摸理想的痕迹时,你在做什么?是在准备携手理想,还是在做着理想的美梦?我们没有权利命令生活赐予什么,可我们有追求的权利,正是这样的“崇高权利”左右着我们的人生。可是当你在拼命追赶人生的时候,是否还记得“常识”呢?你是否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常识的轨迹,滑向可怕的欲望深渊?这里不得不又一次重提沈先生的处世哲学,弃与不弃。永不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却可以暂时舍弃生活中的无奈。 

      倾听沈先生的人生经历,会暂时忘却世界,回到过去,回到心底深处的净土。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