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没有剧本,但却深深地吸引着人们书写它,记录它。 在最近5个世纪的时光里,人类收获了空前的发展和进步,走出了无尽的精采与风情,也遭遇了激烈的冲突与动荡,流淌了巨量的鲜血与眼泪。多少的跌宕起伏,多少的波谲云诡,多少充满戏剧性和转折性的关键时刻,将整个人类舞台演绎成悲喜交加的时代正剧。 在这幕长剧中,东方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之一。没有一个民族像她那样在那么短的时间里经受了那么多的苦难与伤痛,也没有一个民族能像她那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更没有一个民族能像她那样拥有无穷的向心力和忍耐力。 从“天朝上国”变成了“劣等民族”的迷茫与愤慨,从“东亚病夫”向“少年中国”的奋进与努力,从“站起来了”向“猛虎在加速”的飞跃与巨变,中华民族不屈的意识和向上的情操点燃了昏暗岁月,铺垫了复兴之路上的一座座里程碑,使人类惊叹于这个文明古国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使世界文明殿堂多了一段自强不息的传奇。 一代代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中国人,前赴后继。1911年,1949年,1978年,仿佛一场接力赛,每一次都使中国到达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去探求并续写新的辉煌。 今天的中国,站在了自1840年以来的最高点,盛世阳光下,幸福显得如此珍贵;而只有曾经历尽苦难的民族,才更加懂得幸福的意义。 生逢盛世是我们的幸运,但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棘手的问题,迎难而进,克难而胜,为下一代人铺垫出一个更高的台阶,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回首向来,我们的昨天,深深地镌刻着成长的烙印。我们不仅需要铭记,更需要思考,一路走来,我们经历过怎样的坎坷,做出过怎样的抉择?我们因何走到今天,我们如何走向未来? 历史不可以假设,历史不可以割裂,历史更不能背叛。追问历史是为了关照现实,更是为了在思考中廓清发展的方向。 怎样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一道桥梁,是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媒体的社会责任,我们有义务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精髓呈现于方寸银屏,正所谓“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我们愿意用游动于千家万户的影音符号来传承文明,开拓创新,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福祉思考并发出自己的声音。 正是带着这样的责任感,2006年12月,刚刚完成《大国崛起》的创作团队开始了一次更为艰难的跋涉。这一次,他们尝试着穿越历史的迷雾,在10个月的时间内,透过三个视角,用6集的篇幅去丈量中华民族160多年的历史: 整体视角:从160多年历史的整体出发,系统观照各阶段、各阶层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实践;现代视角:从中国社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出发,回望160多年中国的历史变迁;全球视角:在全球视野内观察中国发展道路的创新对世界的意义,同时关照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国际环境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与其说这是一次影像和文字的旅行,不如说是一次思想的游历。 以历史为经,以现实为纬,电视工作者和中外百余位专家学者的思考,最终凝结成了六集电视纪录片《复兴之路》。同时,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我们又编撰了三卷同名图书。 纪录片《复兴之路》是我台第一次尝试全面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同名图书是电视人就同一主题进行跨媒体传播的又一次实践,无论观众和读者赞同还是批评,我们都将仔细聆听诚恳接受,并心怀感谢:你们的观看和阅读,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与鞭策。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如果我们放弃历史,那么对历史的每一次超越都成了幻觉;世界周围没有道路,历史周围没有道路,而只有一条穿越历史的道路。 我们期望着观众和读者朋友们可以通过《复兴之路》,体味到这条穿越历史的道路,追往抚今,汲取力量,共同创造…… 人总是要老的,而一个民族的心是不会老的。我们每一个没有浪费的华年,都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淀能量。光荣属于中国人民!(本文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复兴之路》一书的序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