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气象恢宏的文话总汇——读王水照先生编《历代文话》有感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4-09 00:00于哲学网发表

 

 



        王水照先生所编《历代文话》,是一部学界期盼甚殷的著作。就我所知,这部书的编纂开始于二十多年前,初稿在十年前已经交付出版社。当时由于程千帆先生等前辈大力提倡展开文章学的研究,不少学者都表赞同,认为这是开拓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文章学研究资料虽然极其丰富,似乎始终没有人做过系统汇编和整理的工作,能够有一部集文话大成的著作,给学者以研究的基本文献,是包括笔者在内许多学人的共愿。虽然承担出版的复旦大学出版社多次表示,只要完成定稿,随时可以出版,但王水照先生一直觉得还不够完善,不断增补和改订文本,最近两三年更放下手边的所有工作,与他的学生们反复校订文本,终于得以在近日正式出版。这是王先生为中国学术所做的又一重要贡献,是近年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资料建设的一项重大成果,可望带动古代文章学研究的深入拓展,确实可喜可贺。
        
        文话肇始于宋代,出现的时间比最早的《六一诗话》仅晚几十年,历代著作也极其丰富,但却一直没有人像编《历代诗话》那样加以编录。近代以来文体剧变,一句“桐城谬种,选学妖孽”几乎把汉魏到清末的所有文章都作了否定,讲究传统文章作法的文话很少人问津,文学史上虽然也介绍古代骈散文的成就,大致是以现代文学标准来加以衡定,较少考虑古代评价文章的绳尺。王水照先生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作《宋代散文选注》,八十年代作北宋欧曾苏王各家散文的研究,就特别注意站在传统文章学的立场上来研究宋人文章,为此而搜集资料,并进而有汇编文话的设想。在他以前,文话的研究很少人涉及,有关文本的调查和记录,前人也没有显著的积累。王先生几乎完全以一己的力量,穷搜旁求,日积月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努力,才得以编成这部多达六百二十万言的具有恢宏气象的大书。
        
        本书在入选书目的选择上,虽然以努力保存从宋到民国初期全部文话为学术目标,但有鉴于文话外缘的不确定性,加上相关著作之精芜纷杂,没有必要也很难做到求全求备。在编例上,确定以论古文者为主,亦选取论评骈文、时文的代表性著作,赋话一概不收,制艺话仅略收以示例,都是合适的取舍。宋以后杂家类笔记中,经常论评诗文和叙事杂论并陈,虽也有精到之见,但要加以摘选,也一般不收。而下限放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收录了在新旧文化交替时期遵循传统而已具变化的研究评讲古文的二三十种著作,王先生在序中称为“我国文评发展史上的最重要成果”,是恰当的评价。这批著作的整理刊布,可以看到传统文章学的最后总结,相信也会为二十世纪前期文学史学的研究者所重视。
        
        在文本搜集和版本校勘方面,本书作了许多可贵的努力。王先生在序中说,在日本所得的稀见传本,即有元陈绎曾《古文欧冶》(元禄刊本)、明曾鼎《文式》(内阁文库旧钞本)、高崎《文章一贯》(宽永刊本)、王世贞《文章九命》(元文刊本)、王守谦《古今文评》(享保刊本)、左培《书文式·文式》(享保刊本)等,都是国人以往较少知道的著作。如陈绎曾,以往各种文学批评史著作很少提到他,本书收录他的两种文话,特别是《古文欧冶》,王宜瑗解题述其要旨云:“此书涉及古文、骈文、赋、诗等多种门类,对文学本体、修养、创作、鉴赏、文体、风格悉有论列,视野开阔,框架完整,论述详备细密,多有体悟有得之见。如《古文谱》论为文之道,大抵由辨体以定范型,养心以涵内情,积学以明道理,研阅以广识见,秉术以习智巧。”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论专著。王水照先生认为他的一系列专著,“确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即元代文学批评领域中重要的、甚至是第一位大家”。我很赞同。以往学者盛誉的《二十四诗品》,现在大致可以确定是元代的作品,因此而对元一代文学批评的成就,真有重新审视的必要。
        
        其他入收的各种著作,在底本确定和参校本的选择方面,也颇为讲究。如《四六话》和《四六谈麈》均用《百川学海》本,《仕学规范》用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刊本,《荆溪林下偶谈》用万历刊本,《怀古录》用明钞本,都可以确信是各书现存最好的文本。对于一书有多种传本,特别是内容方面有较大不同者,都曾作过认真的调查和校勘,且在各书书前提要中作了明确交待。在底本以外,他本有多出文字者,也一一作了补录。
        
        在书首《编例》中,王先生特别说明:“因受目前条件所限制,少许善本未能复印利用,有待继续完善。”这是做大型文献集的学者,努力追求完美,但又难以在所有细节上都达到极致的遗憾。比如本书各卷都没有逐一保留校勘记,即可能引起一些学者的疑问。就我了解,本书在文本复制和校勘方面做过大量仔细认真的工作,但因为所涉太多,无法逐一保存校勘记录,但所录文本读者是可以信任的。这样处置,是根据本书规模和性质决定的。几年前我的《全唐文补编》出版,也有朋友提出为什么不保留校勘记,我即径告,已经是四百万字的篇幅,校勘记还要数倍于此,超过千万字,谁家肯出?我对所有异文作了认真取舍,所据文本也都有说明,读者有必要,可以逐一覆按的,没有必要逐一列出。对本书,我也作如是观。
        
        与近年刊布的一些所谓诗话全编比较,本书尽可能地保存古籍原书的面貌,尽可能地避免今人人为另拟书名、拼凑文本的做法,提供的文本忠实可靠,读者可以放心地加以引用。我这里用“尽可能地”一词,是因为文话有单独成书者,也有仅为专著中之一部分,编录文话,显然不能全书登录,只能截取有关论文的部分。如日本人编录论诗语为《莹雪轩丛书》,出自《老学庵笔记》者称为《老学庵诗话》,出自《容斋随笔》者称为《容斋诗话》,杜撰书名,不足为训。郭绍虞先生辑《宋诗话辑佚》,录自《仕学规范》者题作《诗学规范》,亦沿此失。本书仅取专著中有专门论文专卷的著作,保持原次第,书名也以《朱子语类·论文》一卷、《仕学归范·作文》一卷、《履斋示儿编·文说》三卷之类标目,明确交待为某书中的论文部分,学者利用时可以有所了解,也方便去覆案原书。至如《唐宋八大家文钞评文》一卷,收录茅坤对八家文章的评语,原文则一概不取,也是值得肯定的工作。虽然原著属总集而非笔记体的文话,但其在文章学史上影响巨大,原书篇幅又太大,八家文集又很常见,这样处理考虑很恰当。当然,如果能把见于原书之卷次注出,对读者可以更方便一些。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