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后望书》:勿让文化成“绝迹”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3-31 00:00于哲学网发表

 

我注意到朱幼棣,是因为吴晓波的文字。他为《后望书》写的序标题叫《绝种·绝迹·绝唱》,说朱幼棣是绝种的文人名士,为消失的文化绝迹浩叹,乃成绝唱。后来有记者采访朱幼棣,出的稿子叫做“红墙记者 意气书生”,八个字,不用看文章,朱幼棣的形象似乎已经跃然在目了。不过以上所重的都是朱幼棣这个人,对他笔下那些已经绝迹和正在绝迹的文化遗存,却少了些关照,不免有些遗憾了。

  朱幼棣曾经是新华社跑中央常委这条线的记者,经常接触国家领导人,当年《人民日报》许多头版头条的文章就出自他的手笔,后来进入政府当上官员,又成为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司长,所作调研报告,往往影响决策。有意思的是,这样的背景之下,朱幼棣却对很多重大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或者说“书生之见”,比如对于南水北调,对于三峡工程,对于古迹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他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些意见并不像一般反对者那般激烈,但却更有可能产生实际价值。《后望书》中所收入的10篇后望记,便是这些书生之见的结集。

  书生忧国,朱幼棣的十篇后望,不论谈的是西北的缺水、黄河的断流、居延海的干涸,还是南水北调的经济账、旧城改造的规划图,无一不是国家大事,也都和民族、文化、传统沾上了边。这些话题,读者自然都耳熟能详,在朱幼棣的笔下,这一切又以文化散文的形式呈现,忧思融于笔端,不免勾起读者的重重思绪。朱幼棣把他的书称为“后望”,希望自己那些充满书生意气的言说,能为将来留下一帧记忆的影像,更能为来日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至于希望在现实层面产生一些影响,让更多的“文化遗迹”不要成为“文化绝迹”,则更是他心底的一份奢望了。

  毋庸讳言,朱幼棣谈的大都是敏感话题,《后望书》表达的更是一介书生对天下的忧患。不过不要忘了朱幼棣的另一个身份,政府官员。由于这一层身份,朱幼棣的后望,可以说是相当谨慎的。打开这本书,第一篇《无水的淹没》,谈的是当年建造三门峡大坝时对潼关的拆除,这座天下第一雄关因为要给大坝让路被人为废弃,最终却换来了一个水位从未到达此处的尴尬结局。如此讽刺又悲哀的现实,在我们随朱幼棣的文字走过已经荒芜的古潼关、风陵渡、古浦州的遗址时,难免生出一种要流下眼泪的冲动,朱幼棣的忧思也就尽在不言中了。用朱幼棣自己的话来说,关于三门峡大坝,他在书中只是把既成事实、已经没有争议的那部分说出来而已。至于其他,就要靠读者自己去体味了。

  最近偶然见到朱幼棣,和他聊起这本书,他一脸严肃地说,书里面谈及的事情,媒体其实大都关注过,但往往只是从常识或热情出发,缺少专业层面的论证,对于决策者影响不大,而所谓专家,因为种种原因,有时候又未必就能得出公允的结论,所以他写这本书的时候,对每一个题目都下了一番研究工夫,以求言之有物。至于这些后望到底能产生什么作用,朱幼棣说,之前国务院曾经就世界文化遗产问题发文,便是他提交报告所产生的积极结果。“需要关心的事情很多,但真正做成了一件事,就已经很满足了。”看着朱幼棣一脸的满足,不难感觉出,这果然是个书生。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