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读史有得,一家之言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8-03-03 00:00于哲学网发表

 

 



    也许是长久以来在影视作品中随意编造和擅弄历史事件的事太多、太俗、太滥,往往令人生厌,所以人们倒过来希望听到真实的历史故事,或者说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这正应了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的一句话:“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读史和讲史,不能仅仅满足于用“揭密”或“解谜”这类通俗的方式讲一些有趣的故事,而是应深层次地探索或开掘一些东西,做一些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并给后继者以启示。史学著作更应如此。

     

      近来,讲史之风盛行于一时。在媒体上听讲历史故事,似乎已成时尚。也许是长久以来在影视作品中随意编造和擅弄历史事件的事太多、太俗、太滥,往往令人生厌,所以人们倒过来希望听到真实的历史故事,或者说了解历史的真实面貌。这正应了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的一句话:“正因写实,转成新鲜。”老老实实讲真实的故事,尽管这类故事老而又老,却反给人一种新鲜感。

     

      讲史、读史、听史之所以能成为时尚和潮流,似乎反映出人民群众的一种渴望,渴望了解自己祖国和民族的历史,也从中了解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为什么在今天特别有这种渴望?也许是因为我们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疏远得太久了,所以会有一种“回归”的渴望,这是一种精神的回归,回归真正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精神家园。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感到读史和讲史,不能仅仅满足于用“揭密”或“解谜”这类通俗的方式讲一些有趣的故事,而是应深层次地探索或开掘一些东西,做一些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并给后继者以启示。史学著作更应如此。最近读了百家出版社的“百家文史讲坛”中的几本著作———周天的《秦汉帝王与百家争鸣》、《皇帝与文人》以及陈鸿彝的《点击帝国兴衰》等,就有耳目一新之感。

     

      《点击帝国兴衰》(以下简称《点击》)做的就是一种开掘(或者说是深挖)工作。“帝国兴衰”是一个何等大的题目!作者巧妙地用“点击”的方法,点击“历史上的紧要之处,或是一些有趣的人和事”,从中显示出“中华帝国兴衰荣辱之端倪”。这确实是一部很有特色也很有深度的史学著作。

     

      一部史学著作是否有历史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判断力和洞察力,这种判断力和洞察力在《点击》中不但表现在作者于历史长河中所筛选出来的众多话题上(这种筛选本身就需要独到的眼光与识见),而且更多地表现在他对这些话题特别是对众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能做的颇具创意的分析上。有时我们会感到他似乎有意要与一些流行的观点唱反调,其实不然,作者所追求的是如何以更为科学的历史观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作出恰如其分的科学评价。例如,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焚书坑儒,《点击》则以充足的史料说明“秦人有书,秦皇禁而项羽焚”。也就是说真正让先秦典籍毁于大火的不是秦皇而是项羽。又如刘邦和项羽,读过太史公的《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的人,大概对刘邦都没有什么好印象,而对项羽这一悲剧人物充满惋惜和同情。太史公是把历史人物诗情化了。他带着鲜明的爱憎把刘邦刻画成一个不学无术的无赖,而把项羽刻画成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但这确实不能成为对这两个历史人物的确切评价。《点击》的结论是“刘邦比项羽高明”。显然,这样的评价更接近于历史真实。

     

      作者由此又把《史记》与《汉书》作了比较分析,写下了一段十分精彩的话:“班固用文吏的刀笔写《汉书》,司马迁以侠客的情怀作《史记》;班固笔下的人物可信可学可仿照,司马迁笔下的英雄可歌可泣而不可攀;《汉书》管人的社会行为,《史记》管人的情感指向。要成事,学《汉书》;要做人,读《史记》。”写到这里,不禁想起鲁迅把《史记》称作“无韵之离骚”,信哉斯言!

     

      和《点击》不同,周天的《秦汉帝王与百家争鸣》、《皇帝与文人》,带有专题研究的性质。它们是在更深的层次上探索先秦百家与秦汉及历代帝王治国成败的内在联系。所以在这些著作中,有着对历史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抽丝剥茧式的剖析。

     

      帝王治国的成败,首先取决于他推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政策是否合理,用句套话,即是否合乎时势,顺乎民心。周天对秦始皇、刘邦及汉文帝、景帝、武帝等,逐个进行详细的考察与剖析,发现他们所推行的路线、政策,其思想根源,总不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各家各派的学说,其中又主要是儒、法两家。

     

      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开始“君权独断”后,思想家们的空间就大大缩小了,文人的命运也开始改变。秦始皇在尚未成为皇帝之前,本来面临多种选择,但他最终仍然选择了法家。周天认为这是历史性的错误。为什么呢?

     

      这里我们要特别介绍周天在他的著作中反复论证的重要见解:他认为“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其实可分为“法先王”和“法后王”两大派。前者以儒家为代表,总结的是三代“先王”在和平时期的治国经验;后者则以法家为代表,总结的是春秋战国“战时体制”下如何富国强兵、克敌制胜的经验。周天特别注重对法家的分析,认为《史记·商君列传》所述商鞅的两次改革,是理解法家的钥匙。第一次改革是将全国转入战时体制,将秦国变成了一个大军营;第二次改革是在通过战争扩大了领土的基础上,实行封建中央集权制(如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所以,周天认为战时体制和中央集权是法家思想的两大核心。

     

      在周天看来,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以后,战争时期已经转换为和平时期。在治国理念和政策上,也应该从战时体制向和平体制转换。而秦始皇却未实行这种转变。

     

      法家是战时体制下的治国理论,儒家则是和平体制下的治国理论。在周天以前,似乎从未有人下过这样的结论。这无疑是他的一家之言。当然,也许并非所有的读者都认同周天的结论,这很正常,学术本来容许各种不同的探索,只要这种探索是严肃的。而作为一家之言,总能在某个方面给人以启迪。

     

       

     

    《秦汉帝王与百家争鸣》,周天著,百家出版社20074月第一版,18.00;《皇帝与文人》,周天著,百家出版社20074月第一版,20.00;《点击帝国兴衰》,陈鸿彝著,百家出版社20074月第一版,20.00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