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看不清?点击更换 看不清?点击更换 忘记密码 注册   加入收藏  
 
 
忆起历史深处的那一把鹅毛扇——读《解读三国话诸葛》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时间:2009-05-25 00:00于哲学网发表

 

 



    英雄辈出的三国似乎永远只有一个诸葛孔明。尽管直到第三十八回刘备三顾中才姗姗出场,诸葛亮依然是三国的主角三国的魂,三国的历史长卷自他的出现方开始徐徐铺展,将精彩一一呈现。

     

      北京印刷学院的贺准城教授在对相关史料、小说与戏曲等进行深入研究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写就《解读三国话诸葛》(以下简称《解读》)一书,以故事说历史,以历史评人物,以人物话启迪,在书中将诸葛亮的一生娓娓道来,言语间向世人描绘出了一位有血有肉,真实饱满的诸葛亮,读来通俗易懂,朴实中肯,引人思索。

     

      对历史的评述和对演义的赏析贯穿于整本书的始终,该书分为“从耕读到三顾、赤壁之战与诸葛亮、从荆州到益州、托孤前的诸葛亮、诸葛亮受托与开府治事、平定南中与和抚夷越、北伐强敌和大星陨落以后”八章内容,真实全面地介绍了诸葛亮的一生。

     

      贺准程教授在书中多次引用诗词歌赋,为该书增添了多许文化底蕴。对于已在世人间代代相传的故事——三顾茅庐,作者引用诗人汪遵的诗句“若非先生垂三顾,谁识草庐一卧龙”,胡曾的诗句“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草庐”,写出了刘备与诸葛亮由君臣而为知交的难能可贵,而作者亦于隆中瞻观“三顾堂”时赋诗一首“隆中山水秀清幽,耕隐曾居第一流。老将思贤寻俊彦,青年淡泊志神州。虔诚全在三番顾,恩感凝于一对谋。后世无须成败论,芬芳自会万年留”,歌颂三顾茅庐中伟人与美事的结合,褒扬了志在四方、经理宇内、淡泊有德的两位当事人。

     

      诸葛亮辅助刘备初治益州,与伊籍、法正、刘巴和李严共造严明赏罚的《蜀科》,因为有人通过法正劝说让其“缓刑弛禁”,诸葛亮作《答法正书》,“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言辞凿凿地阐明了严明法纪的重要性,不卑不亢,以理、以公正、以公平服人,完全符合了他自己所言的“吾心如称,不能为人作轻重”。而其在受托治国时所写的《正议》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昔轩辕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海内,况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可得干拟者哉!”豪气万丈,正气凛然的言辞凸显了诸葛亮不为劝降所动,志在恢复汉室、统一天下的坚定信念,不仅给予劝降者有力的当头棒喝,也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增强了当时国人的信心和勇气。

     

      开府治事的诸葛亮,虽然权力倾国,仍坚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实为难得。他特地写文一篇《与群下教》,对部下提出多提意见,集思广益的要求。“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诚恳如斯,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作者引用诸葛亮的《出师表》,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满腔热忱、情理兼具的两朝开济的忠臣形象。他始终保持着谦逊淡泊的心境,以其仁德和坚定的光复信念折服众人。难怪乎古人文天祥感慨“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今人薛遒评《出师表》为“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帝王师的最集中的反映”。

     

      贺准程教授不仅仅是一个说书人或是旁白人,他还看到了历史中语焉不详或是充满矛盾的地方,看到了历史记录中的灰色地带。对此,结合丰富的前后史实,他给出了自己的推断和看法,虽不能断然认定为真,却也是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让我们看懂了一些在那个时代的为人处事。

     

      在写到充满争议却也是妇孺皆知的赤壁之战时,针对曹操当时为何没有顺流大举进攻,没有想到会遭火攻的疑问,作者提出了不同于《三国演义》的观点。他认为,曹操的判断在于他的兵力远超过联军,是处在进攻的态势,而联军处在防守的态势上。因此曹操自负地低估了联军的力量,高估了自己的威望,在轻敌之外,有了过分乐观的情绪,他不知道孙权不仅与袁绍不同,与刘表也是不同的,从而导致了这场他征战沙场时的浩劫。

     

      结合史书中的六次北伐,作者专用一章条分缕析,详尽阐述了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在诸葛亮出祁山,第一次伐魏时,因失街亭而斩马谡的事广为人知,曾多次被戏剧作家们所改编、再创作。但陈寿的《三国志》中出现了马谡的三种结局:马谡死在狱中,马谡被斩和马谡逃匿。到底是否有过这样的史实呢?作者引用史书《资治通鉴》和习凿齿在《襄阳记》中的句段,认为这桩公案已是定论,没有所谓的疑案之说。而对于连带发生的“空城计”,作者从对诸葛亮驻扎的地理位置的分析出发,层层推进,再结合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认定司马懿拒抗诸葛亮,从没有到达过诸葛亮在汉中的基地,就更不可能有“空城计”这一出计谋的上演了。诚然如此,关于人们对这个传说的引申发挥,作者依然用欣赏的笔调写道:我们欣赏的是诸葛亮临危不乱、镇定潇洒的派头,历史、演义、戏剧各领风骚。

     

      让人佩服和感慨的还有贺准程教授严谨、周严的治学作风。他运用比较分析的手法,以《三国演义》为主要参照物,将小说与真正的史实之间的矛盾一一指出,为在人们心目中已然定型的一些错误的人和事赋予了新的注解。

     

      在解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内容时,作者明确指出:小说对于诸葛亮智慧和本事的描写过于夸张,已经抹杀了诸葛亮谦虚、谨慎的本性。小说中诸葛亮面对张昭问难时所言“博望烧屯、白河用水的胜利未必逊于管、乐之用兵”,自炫之语气,实在不符合诸葛亮的人物性格和身份。在作者看来,非历史题材的小说、戏剧,可以随意编造,只要具有真、善、美的品德,观者、听者乐意欣赏,任何人都无需指责。而对于历史题材,不应当随意篡改、颠倒是非,否则会造成厚诬古人、欺骗今人的恶劣后果,是“文化犯罪”的性质。综而言之,在历史的定论上增加一些没有历史根据的具体情节,只要是无伤原则,没有颠倒是非,让他人读之有趣,那也应该是瑕不掩瑜,无可厚非的。

     

      除此以外,诸葛亮观察天象、占卜算卦的情节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多次,也引起了作者的关注。比较著名的是诸葛亮隆中对策时劝刘备说“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而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竟然提前三天就预知了大雾,从而有了草船借箭的奇谋。对于这样的一些描写,作者分析道:中国自古以来占卜之风盛行,认为世事命定且都表现在天象星辰中。因此为突出诸葛亮的智,演义就将其描绘成了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异能人,殊不知这样一来,却是影响了以后戏剧的创作、演出人员和民间的雕塑匠人,使真实可信的诸葛亮远离了人群。作者心目中的诸葛亮,不是在神坛上,也不是在道坛上,而是回归人间的,会犯错但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会无能为力但常常自省,锐意进取的诸葛亮。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贺准程教授在三国的精彩里描画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诸葛孔明,引人们深深忆起历史深处的那把鹅毛扇来,也为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一丝新的趣味,吸引着人们的持续关注。

     

      《解读三国话诸葛》,贺准城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7月出版,30.00

    哲学网编辑部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上海市虹梅南路5800号2座416室 邮编:200241
    ICP证号:晋ICP备 05006844号